第9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梁漱溟信佛有自己的規矩,“他沒有禮佛行動,從來沒有去寺廟燒香拜佛,他是在自我修養上下功夫。”後來在抗戰時梁漱溟曾帶著學生深入前線,他寫信給兒子梁培寬稱“時人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行蓋踐之以。”
梁漱溟對生死看的很開。曾有一位生活孤苦的老人向他請教:“先生,人什麼時候才能得到解脫呢?”梁漱溟一字一頓問答:“佛家對生死的態度是不求生、不求死。”
梁漱溟從二十多歲就吃素,堅持素食七十餘年。他平時用餐,除了雞蛋、牛奶外,其他葷腥一律不沾;但他並未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三十歲以後,他的身體愈發結實,體質、精力反為朋友輩所不及。建國初期,在一次公宴上,毛澤東走到梁漱溟的座席前,見他只吃素食,又不飲酒,笑著說,梁漱溟堅持食素,清心寡慾,定長壽也。梁漱溟1988年去世,時年95歲。
【思慮】
梁漱溟愛好和人討論,也愛好書法,但他最大的愛好卻是思考問題。
梁漱溟先生常說他是問題中人,有問題就得思索,問題沒解決前,他比什麼都要痛苦,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他曾對朋友說:我初入中學時,年紀最小。但對於宇宙人生諸問題,就無時不在心中,想到虛無處,幾夜——簡直是常常睡不著覺。那時我很憔悴,頭髮有白了的,同學們都趕著叫我小老哥。
梁漱溟做鄉村工作的時候,大家一起談到各自的愛好。有人說喜歡下棋,有人說喜歡旅遊。問到他,他說,我的樂趣就是思考問題。我要有時間的話,就要思考問題。他常對別人說,你看我最閒的時候,其實是我最忙的時候。你看著我坐在那裡似乎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其實我的思想已經跑得很遠很遠了。梁漱溟的腦子一開動起來,就很難剎住車。因為思考問題,梁漱溟經常失眠。後來到北大教書,因為失眠,他還向學校提出過辭職。每隔一段時間,梁漱溟會躲起來安靜思考、潛心推究。
【教育】
蔡元培聘請梁漱溟任北大教師時,他只有二十四歲。過去梁漱溟多次報考北大但卻沒有考取,最後他考入了直隸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他只是一位中專畢業生。1916年上海的《東方雜誌》上連載了梁漱溟撰寫的一篇文章《究元決疑論》,文章以近世西洋學說闡述印度佛家理論,這篇文章發表後很快便引起蔡元培的高度重視,蔡元培與當時的文科學長陳獨秀商議決定聘請梁漱溟來校任教,梁漱溟對此卻感到十分恐慌。他對蔡元培說:“我只不過初涉佛典,於此外的印度哲學實無所知。”蔡元培當即反問道:“那麼你知道有誰能教印度哲學呢?”梁漱溟不知道,蔡元培接著說:“我們亦沒有尋到真能教印度哲學的人。橫豎彼此都差不多,還是你來吧!”於是年紀輕輕的梁漱溟於是便登上了這所全國最高學府的講臺,報刊上也很是熱鬧了一番。
梁漱溟初到北大便毫不掩飾他的率直,他在開講《印度哲學》的第一天就對聽課的學生說:“我此來除替釋迦、孔子發揮外,更不做旁的事。”講臺下的學生大多是“打倒孔家店”的熱烈擁護者,這一時期同在北大的保守派代表人物辜鴻銘就吃了學生的許多苦頭,在當時的北大,可是人才濟濟,梁漱溟在當時還是個無名人士,即使辭退他也不會有人感到新鮮,但是他卻在北大一教就是七年,他講的孔子課特別火,學生們都爭著來聽他是如何為孔子、釋迦作辯護的。
1924年,梁漱溟離開北大,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因為覺得當時的教育不對,先生對學生毫不關心。”他認為,先生應與青年人為友。所謂友,指的是幫著他們走路;所謂走路,指的是讓包括技能知識在內的一個人全部的生活往前走。“教育應當是著眼一個人的全部生活,而領著他走人生大路,於身體的活潑、心理的樸實為至要。”
梁漱溟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