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臨行,馬一浮送梁漱溟兩本木刻古籍:《先聖大訓》、《旰壇直詮》。梁漱溟視為珍寶,一直藏在身邊。
【長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降臨時,馬一浮也難逃厄運。他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罪名,紅衛兵洗劫了馬一浮家,抄家者席捲而去之前,他懇求道:“留下一方硯臺給我寫寫字,好不好?”紅衛兵不答應,反而猛摑其面。
馬一浮畢生收藏的古書名畫被投進熊熊烈火,化成灰燼,他真是悲痛欲絕。幸虧當時負責花港保衛工作的同志及時報告省府領導,才省圖書館、博物館人員趕到現場,從劫火中搶救出了一部分珍貴的藏書、文物、字畫和手稿,得以妥善儲存。
84歲高齡的馬一浮被限期搬出蔣莊。那天晚上,他身穿單衣,久久地獨自臨湖而立,時而仰觀星座,對天長嘆,時而凝視湖面,低頭沉思。當晚,他離開蔣莊避居安吉路一處陋屋,但還關心著屋外形勢。
面對文革浩劫,馬一浮寫下:“語小焉能破,詩窮或易工。百年駒過隙,萬事水東流。尚緩須臾死,因觀畢竟空。棟橈方欲折,誰與問鴻蒙。”
當有人告訴馬一浮,李叔同的學生潘天壽,在美院遭受非人待遇時,他連嘆“斯文掃地,斯文掃地”,從此再不開口。精神上的折磨,再加上胃病加劇,馬一浮抑鬱成疾,一病不起。
1967年,馬一浮胃部大出血,後諸病皆發,及至6月2日,胃病加劇,出血不止,經浙江醫院搶救無效,溘然與世長辭,終年85歲。
去世前,馬一浮在枕邊寫下最後一首詩《擬告別諸親友》:
〖乘化吾安適,虛空任所之。
形神隨聚散,視聽總希夷。
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
臨崖揮手罷,落日下崦嵫。〗
【評說】
周恩來總理稱馬一浮為“我國當代理學大師”。
熊十力是極少稱許別人的,但是他對馬一浮卻推許說:“馬先生道高識遠。”
賀麟則評論說:“馬先生兼有中國正統儒者所應具備之詩教禮教理學三種學養,可謂為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又說:“他尤其能卓有識度,灼見大義,圓融會通,了無滯礙。”
梁漱溟稱他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豐子愷評馬一浮:“無論什麼問題,關於世間的或出世間的,馬先生都有最高遠最源本的見解。他印證古人的話,無論什麼書,都背誦出原文來。”
弘一法師對豐子愷說馬一浮:“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個人,生出來就讀書;而且每天讀兩本(他用食指和拇指略示書之厚薄),而且讀了就會背誦,讀到馬先生的年紀,所讀的還不及馬先生之多。”
朱維錚認為,“馬一浮本質上是文化專制主義者”,“他主持復性書院,聽不得一點不同意見,連賀昌群辭去浙大教授,千里迢迢跑到樂山,助他實現辦學理想,卻以家臣待之,一言不合就揮斥而去,豈是‘有所不為’?由熊十力與他‘道相同而不相為謀’的事例所彰顯,更可看出此公本質上是文化專制主義者”。
七、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狂傲】
少時,熊十力口出“狂言”道:“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令其父兄詫異不已。
熊十力原名熊繼智,十力本是佛家術語,專指如來佛祖的十種智力,他以十力為號行於世,可見其狷狂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