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擲地製造愛,因為他失去了天堂,沒有一個夏娃來分擔他的痛苦、減輕他的負擔。隱藏於他心理衝突之後的是一種新、舊之間的文化衝突。他不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但他無疑是當代最複雜的一個人物,他透過寫詩來尋求解脫……”

季羨林曾評價吳宓:“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樣,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樣,所以奇特;別人寫白話文,寫新詩,他偏寫古文,寫舊詩,所以奇特。他反對白話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話寫成的《紅樓夢》,所以矛盾。他看似嚴肅、古板,但又頗有一些戀愛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學生來往,但又凜然、儼然,所以矛盾。”

趙瑞蕻在《我是吳宓教授,給我開燈》文中說:“西南聯大外文系裡有五位老師給我的印象最深。……那就是吳宓、葉公超、柳無忌、吳達元和燕卜蓀這五位先生。其中吳宓先生可說是最有意思、最可愛、最可敬、最生動、最富於感染力和潛移默化力量,也是內心最充滿矛盾、最痛苦的一位了。吳先生外表似是古典派,心裡面卻是個浪漫派;他有時是阿波羅式的,有時是狄俄尼索斯式的;他有時是哈姆雷特型的,有時卻是堂吉珂德型的;或者是兩種型別、兩種風格的有機結合。”

易社強評價吳宓:“在他鑽研的各個領域,吳宓都不愧是個博學的怪才,而學識淵博、性情怪僻是文科教授的顯著特色。他集思想的多樣性與人類的感性於一身,展現了聯大的最大特色。”

葉兆言說:“吳宓不是一個豪爽的人,且毫無幽默感,但他卻是大度、真誠的君子。”

西南師範大學教授蘇光文教授認為:吳宓作出了三大突出成就,一是作為中國20世紀比較文學的奠基人,把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帶進了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新領域;二是在主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期間,培養了諸如錢鍾書、季羨林、徐中舒、高享、許國璋等一大批同樣堪稱學貫中西的大師級學者;三是,主持創辦了《學衡》雜誌,形成了現代文化史一個重要的思想文化學派“學衡派”。

六、錢穆

〔錢穆(1895~1990年),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曾任新亞書院院長。〕

【潛沉】

錢穆的故鄉在江南水鄉無錫的七房橋。父親錢承沛考中秀才後,因體弱多病,無意科名,但對兩個兒子卻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讀書入仕。錢穆7歲入私塾讀書,12歲時,41歲的父親撒手塵世。孤兒寡母,家境貧困不堪。母親卻堅持不讓孩子輟學,她說:“我當遵先夫遺志,為錢家保留幾顆讀書的種子……”於是錢穆得以繼續就讀。

少時,錢穆就讀於無錫盪口鎮果育學校。當時教體操的老師是21歲的錢伯圭,曾就讀於上海南洋公學,思想激進,系當時的革命黨人。他見錢穆聰敏早慧,就問他:“聽說你能讀《三國演義》?”錢穆作了肯定的回答。老師便藉此教誨道:“此等書以後不要再讀。此書一開首就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亂之類的話,此乃中國歷史走上了錯路,故有此態。如今歐洲英、法諸國,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亂。我們當向他們學習。”此番話給年僅十歲的錢穆以極大的震動,日後他在回憶此事時說:“此後讀書,伯圭師言常在心中。東西方文化孰得孰失,孰優孰劣……餘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問題內。”

1907年,錢穆升入常州府中學堂。錢穆所在的四年級在年終大考前,全年級集體提議,請求校方對明年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