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回答:“CCTV。”

主持人步步緊逼:“CCTV的老闆是誰?”

“中國政府。”

“你認為一個在政府掌管的媒體裡工作的人,能算是新聞工作者(Journalist)嗎?”

“No!”

“成鋼,你的同胞不認為你是新聞工作者,”他突然把矛頭轉向我,“對此你怎麼看?”

美國主持人都是這樣,最會挑逗群眾鬥群眾,而且任何誇張離譜的問題,觀眾也不覺奇怪。當時現場空氣變得有些緊張。這時候,我當然也可以憤然離席,說你嚴重傷害了中國記者的感情,但是沒必要。觀點不一樣很正常,何況他並無惡意,只是一種職業習慣而已。我想不妨先幽默一下。

於是我語重心長地說:“Jeff,我這次到紐約,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不好,美元貶值,我來抄底買點兒便宜貨,順便幫你們拉動內需,沒想到來幫忙也會中槍。”

話音剛落,一片笑聲。我再有理有據地展開我的闡述。

“你是否認為我是新聞工作者並不重要。我覺得我是,我的同事和喜歡我的觀眾覺得我是,這就夠了。正因為這樣,我不打算在這個問題上過多解釋,但我可以談談我對新聞的理解。”

我決定要振聾發聵一下,開始依照我那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論講我對新聞的理解。我引經據典,從唐詩宋詞講到歐美文學史,從“真相”講到“事實加角度”……我看到不少觀眾頻頻點頭,說明傳播效果還不錯。

但是事情並未到此為止。當我滔滔不絕講完,臺下又有人發問:“中央電視臺是不是政府宣傳的喉舌?”

這個問題很難簡單地用“是”或“不是”來回答。我想了想說:“中央電視臺約等於共和黨執政情況下的美國福克斯新聞臺。”

共和黨是前總統布什隸屬的黨派。布什就任期間,福克斯新聞被部分人認為“偏向共和黨”,少數美國精英階層還會拿它開開玩笑。

接著我又補充了一句:“但是我們比他們要好點兒。”

這樣一說,臺下爆笑,意思也到了。

24、行動克服恐懼

一次我採訪“皇家殼牌集團”時任全球CEO範德偉(VanDerVeer),一見面就對他說:“10年前我在釣魚臺國賓館,採訪過你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司徒慕德(MarkMoodyStuart)先生,他那時剛跟朱鎔基總理結束會談。”這種情況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並不少見。要不是當時石油價格劇烈波動,世界經濟充滿變數,面對範德偉先生我恐怕找不出什麼新鮮話題,還是10年前的那點兒事。我估計他也感到意外,這小子,看起來挺嫩,還採訪過司徒慕德?

作為財經記者,很多財富500強公司的全球CEO連續幾任都接受過我的採訪。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採訪大人物時,怎麼消除自己的緊張感。我說,當他走進演播室,在我對面坐下來,我就請他“向左挪一點”,“向右偏一點”。等他聽話地調整好位置,我也就不緊張了。這當然只是開玩笑。

事實上我這人很不容易放鬆,特別是人多的時候,一說“上臺”我就緊張,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年。後來我發現,無論面對的人多資深,多大腕兒,來到演播室,都可能比我更緊張,畢竟這不是他熟悉的環境。而這種事經歷越多,經驗也越多,行動是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更重要的是,時間一長,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領導也是人,今天是總統首相,明天也許就是百姓平民,用不著因為他們的頭銜緊張。

在國外,資深記者都是白髮蒼蒼。我最早當記者的時候,曾經擔心自己太年輕,別人不屑於接受我的採訪。所以我很注意穿著。那時很流行三粒扣西裝,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