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穿兩粒扣的,裡面是白襯衫,打紫紅色的領帶,把自己打扮得跟美國共和黨保守議員似的,並且刻意使用比較傳統的英語措辭,藉此和他們縮小年齡上的差距。

在西方國家,有一種單件西裝上衣Blazer非常流行,又稱運動休閒西裝,有很強的可搭配性。為了強調它並非套裝中的上衣,它的扣子很講究,一般是黃銅金屬扣。藏藍色Blazer可以隨意搭配卡其色休閒褲或牛仔褲。在西方,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半休閒裝扮,我的很多采訪物件都是如此穿著。我也時常選擇Blazer,倒不是非要和別人穿得一樣,而是想讓他們看到我的時候,更像一夥人(其實我是另一夥的),容易接受。如果我在穿著上與他們風格迥異,他們可能會琢磨:這人看上去怎麼這麼彆扭?由此就分散了注意力。對我而言,採訪可能只有10分鐘時間,實在耽誤不起任何1秒。

當然也並不是穿得一樣才能和他們套上近乎。我在採訪渣打銀行全球CEO彼得·桑茲(PeterSands)時,注意到他戴著一塊Swatch手錶,於是第一句話就問他:“你的表是女兒送的嗎?”他很驚訝,又感到親切,笑著告訴我是的,又問:“你怎麼知道?”其實理由很簡單,這是一個年輕人喜歡的品牌,造型又比較可愛,一定是女兒買的。他顯然尊重孩子的感情,也無須外在的奢侈配飾來證明自己。

我見過的最不講究穿著的是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和伊郎總統內賈德。據說前者還是世家子弟,衣服好像是從沃爾瑪超市裡拎來的。後者在出訪外國時,居然穿著皺巴巴的西裝就去檢閱三軍儀仗隊。有時候西方政治家並非不懂Dress Code,似乎是刻意透過不講究的穿著表示一種和老百姓的親近。

我們其實也可以不追求品牌,但著裝的細節規則必須注重。有些人襯衫領圍偏大,恨不能塞進一個拳頭。西裝不夠合身,衣袖和褲腿都偏長,腳面上堆著好幾個褶兒,讓我聯想起“捲起千堆雪”。還有些人不太瞭解穿深色西裝時最好搭配深色襪子,而且要足夠長,否則蹺起二郎腿時,腿毛一覽無餘實在有傷大雅。

25、人脈就是效率

還有一些國際社會的禮儀必須注意。中國人吃飯或開會時,都習慣把手機放在桌子上,隨時準備接電話看簡訊。在國外這一舉止十分不禮貌,除非周遭的人非常熟悉。開會、參加論壇、聚餐、看電影,都是重要的社交場合,手機必須在靜音狀態,甚至看一下都需要向周圍的人道聲抱歉。在正式場合和西方人一起吃飯,若把手機放在桌上,吃著吃著接個電話,對方會感到不被尊重。這時候旁邊另一個老外可能會拍拍他的肩膀:“中國人都這樣,別介意,Wele to Beijing。”這是英語的幽默,適用於老外因文化差異感到莫名驚詫的時候。

也許你還想知道,一個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記者,怎樣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對方的信任?我舉個簡單例子就能解釋清楚。當我與某大國首相初次見面,如果我能一口氣說出一串我認識的與他同一黨派的議員,他就會覺得很親切。工作多年,我的採訪物件之間其實有很大的重複性和關聯性,轉來轉去,都是那個小圈子,在我大腦裡形成了一幅清晰的人脈關係圖。很多時候,關係就是潤滑劑,關係就是效率。

一次我採訪福特汽車董事長、福特家族繼承人比爾·福特,當時他還是公司CEO。那時汽車工業已經開始不景氣了,見面以後,他不大願意多說。我說:“昨晚我和John Thornton一起吃飯,還聊到你。”果然,聞聽此言,他立刻兩眼放光,很激動地問我:“John也在北京嗎?他會待到什麼時候?”

John Thornton何許人?約翰·桑頓,前高盛全球總裁。與他初次見面是在我25歲生日那天。那時年輕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