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路。

一個產業在悄然興起,這一切,只因為皇帝的一個決定。

據說西京官員正在規劃,準備修建柏油路,通往各個主要的煤礦產區。而朝廷也有規劃,準備修一條成都到長安的柏油路,把成都平原與關中平原勾連起來。

若是這條幹道真的動工,必定帶給沿途百姓更多工作的機會。

成都平原在戰國時期就是秦國的糧倉,把成都平原與關中平原勾連起來,戰略上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它不但會改變四川自成一體的格局,而且把四州的糧倉與關中兵庫勾連起來後,對穩定西北邊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未完待續……)

第859章 解凍前夕

***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在古代是每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太史公在《史記》自序中這樣認為“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在農業社會,人要依據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這樣才能生存。這種思想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政治、軍事、醫學、文化、哲學等等。

具體來說,在古代,一般在農忙時節,各國是不會發動戰爭的,甚至有時戰爭打到一半,因為農時到了,大家便作鳥獸散,各自回家種田去了。

就是遊牧民族,往往也要等到秋高馬肥之後,才會發動戰爭。

從中便不難看出,自然節序對國家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太史公一開篇就說不遵循這個自然規律,就難以理順天下綱紀,真是目光深遠,一針見血。

現在的大秦似乎正在打破這個自然規律,原因是作為皇帝的秦牧,思想上已經超脫了原始的農業社會的束縛。

在西北,這一點現在也正在悄然改變,這是一件意義非同一般的事情。

在這個本應屬於冬藏的季節,西北卻是充滿一派生機活力的景象。

由官官撥款,僱傭民壯大修水利,讓很多人找到了一份季節性的工作,煤礦的大力開採和運輸,又進一步拉動了民間的活力。普通的民眾,只要你不懶惰,在這樣的冬季一樣能得到一筆不錯的收入。

而百姓手頭有錢後,消費能力提高,又拉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過年的時候,人們添置新衣鞋帽。採辦年貨時,也更值得花錢了。

長安市上,來自四方的商品琳琅滿目,經濟的流通在冬季反而達到了一年中的**,而經常的繁榮回過頭又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在山西,煤炭的開採更是如火如荼。在大同一帶,效仿科爾沁模式,多家大型毛紡廠建成,吸引到大批蒙古族的女子到廠裡來做工。

在隴右,新上任的甘肅布使提出。在進一步發展隴右的茶馬、藥材、皮毛貿易的同時,大力發展隴右的棉花種植,吸引民間資本到隴右去辦紡織廠。

而在江南,更是不用說,除了大批作坊如雨春筍般出現,普通民眾不想出外務工的,則可早晨到市上,領取絲紗回家,然後舉家老少一起開工。織好布後第二天拿到市上交給商家。

由於人手緊缺,競爭激烈,商人開出的工錢不斷增加,普通三口之家。幾天便能賺到一個龍幣,一個月一家子有多達五六個龍幣的收入,相當於以前的四兩銀子。

在以前,身體強壯的青壯。在碼頭做苦力,一天也就能賺幾十文,最多一百文。但實際上不可能天天有活給你幹,所以一個月下來,能賺到一二兩銀子就是萬幸了。

民眾收入的增加的同時,商品的價格由於產量大,價格在下降,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改觀,這進一步激發了民眾的勞動積極性,所謂的“冬藏”似乎已不大適用的大秦,各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