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治國即為治吏,吏治清明,則國泰民安;吏治敗壞,則國破家亡,此乃亙古不變之理也!”
黃道周太過激動,口若懸河,一氣呵成,顯然沒注意自己犯忌諱了,他的話中出現了“牧”字,這可是大不敬之罪。
當時柳如是就悄悄地看了他一眼,秦牧卻裝著沒聽到,他不想在這個時候以此罪人,打斷大家的議論。
王夫之是個君子,也並不以此來攻擊黃道周,而是更凌厲地反駁。
到底應該“使臣以禮”,還是“嚴以治吏”,為這個問題,經筵上又是一番唇槍舌劍,激烈爭論,加入者眾矣!
其間秦牧很少說話。
君不密,失其國。
作為君主,在這種時候絕對不能提前擺明自己的意見,以免引火燒身。
你要做的是,做一個正直的裁判,等大家辯論了,再依實情作出裁判。
****************************
PS:五號了,兄弟們的訂閱月票出來了嗎?寫這些,要查海量資料,累啊,大家能不能鼓勵一下,投張月票來吧!
求月票!
求月票!。
(未完待續……)
第706章 眾說紛紜
***
王夫之與劉宗周在“嚴以治吏”這個問題上,爭得面紅耳赤,這表面上看似是一個具體問題,但實際上,涉及到的是要用儒家的“仁德”感化,還是用法家的嚴刑震懾。
本質上是儒、法之爭。
加入到爭辯的人越來越多,支援劉宗周以仁德引導感化的人佔到了多數。
對此,秦牧一點也不意外。
但王夫之雖然勢孤,但也不是完全孤立,象謝經綸等人都站在他這邊,一起擺事實說道理,一條條地反駁著對手,極力向秦牧推行“寬以養民,嚴以治吏”的治國思想。
最後竟然楊廷麟也站了出來,為王夫之辯護道:“陛下,王學士提出寬以養民,嚴以治吏。臣以為亦有其道理。明洪武剝皮充草之酷刑雖不可取,但古之君子,無不是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為官者變當有此君子之風也!
為民者,縱有奸邪,為禍亦有限。為官者食君之祿,治理一方,責任重大,若貪髒枉法,則禍及一方矣。由此而論,王學士倡議寬以養民,嚴以治吏,實不為過也。
再者,儒家之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首重於修身。若為官能嚴守本份,持身清正,何懼律令之嚴也!”
黃宗羲立即出來說道:“陛下,治亂世方可用重典,如今天下已靖,四海平寧,以嚴法令,重刑律治國,實不合時宜。
王學士,楊尚書所言,雖不無道理,然只適合用於明末那種朝野紛亂之世,我大秦如今民心思定,吏治清明,再施重典則適得其反矣!
縱觀歷代。除明初以嚴刑治吏外,各朝無不以尚寬簡,務清淨,輕刑罰,薄役賦治世,陛下推崇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何曾外乎是?”
劉宗周也說道:“文景、貞觀之世,尚寬簡,務清淨。使國力民生很快恢復,國力大增。然文景之後有七王之亂,貞觀之後,有武氏亂國。
再觀明初洪武年間,嚴百官,厚諸王,以剝皮充草之嚴刑酷律待百官,以分封厚賜待諸王,洪武之後。也終免不了有燕王靖難,以臣代君。此道、法之失,可為前車之鑑,陛下當不可不引以為戒也!”
秦牧也不表態。只和聲問道:“劉編修以為當如何避免重蹈漢、唐、明之覆轍?”
劉宗周立即答道:“陛下,凡聖君治世,莫不推行仁義德化,提倡德治。仁政,德主刑輔。為君者當守經用權,律己寬人。以道德感召,以王道使天下士民歸心。以禮治定尊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