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是商業上的合作伙伴,中間一圈是親友,最裡面一圈是家人。這麼分完之後,他非常感慨,他說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最外圍一圈了,給予家庭的時間是最少的,而真正決定人生質量的都是最裡面的這一圈。時常我們總以為我們投入工作、投入應酬的時間越多,越能夠提高家庭的經濟狀況,越能給家人帶來幸福,現在我們也都要反省一下,真的是這樣嗎?當應酬成為習慣時,我們還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陪伴家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失去的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來。

如果我要把以上的內容做個歸納,就是無論你多艱難、多忙碌都應該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天職,也是美德;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你就會少犯很多錯誤,你對孩子的愛越多,你的煩惱可能就會越少。

一個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活在自己的習慣之中。

一個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自己的認知方式,人活在自己的理解之中。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從責任開始,從反省出發,在改變中去承擔責任,在反省中去獲得新的智慧。

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 卷六(1)

抓住關鍵期 贏在起始處

我講的第三點是,成全任何一個孩子的發展都要“抓住關鍵期,贏在起始處”。

人的生命中存在著無限的神秘性,無限的不可知性,對所有的生命我們都應該保持謙卑、敬畏和謹慎。今天所有的對人生命的研究並沒有使我們有把握說我“洞悉了一個生命”,也沒有任何人有勇氣說“我找到了生兒育女的秘訣”,你翻開所有兒童教育專家的著作,你能夠看到的都是根據有限的臨床經驗和生活經驗得到的 “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結論。任何一個偉大的兒童教育專家都是對兒童耐心的觀察者、陪伴者和對話者,他所希望的都是父母們能夠用心、減少粗暴和忽視,他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給予你啟示和借鑑,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替別人說話、作判斷、作決定,所有的兒童既是“唯一的一個人”,又是有著極大差異的人。教育兒童,做個“新父母”,其實也就是回到一個學習者的立場上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錯了嗎

我們中國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對的,但是它所揭示的並不是一個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把這句話的落腳點落在了很糟糕的地方,比如看這個孩子有沒有官相、財相、福相等等非常世俗的訴求上,反而忘了它的本意和真誠的提醒。這句話的本意並不只是對未來的預測,還強調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早期教育深遠的影響。早期教育沒有盡到責任,它可能鑄成的就是一生的大錯。早期教育盡到責任了,我們就可以從一個孩子的童年看到他一生大致的輪廓。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過大體相同的話,他也認為孩子在五歲之前,你把他教育好了,以後的成長就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如果這個階段的教育出了重大差錯,那就麻煩了,你對孩子所費的功夫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難,有時甚至毫無成效,很多父母就是因為不知怎麼對待已經變壞的孩子而性情大變,生活在狂躁、失望、沮喪和束手無策之中的。

教育中最遺憾的事情大概莫過於“早知如此,悔不該當初”,可惜人生根本不能推倒重來,像文學家蒙田說的那樣,“萬物都有自己的季節”,你錯過了這個季節,就很難補救與改善了。

“敏感期”有什麼特點

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對兒童成長最為重要的是“0到3歲”,這是生命中最神奇、最神秘的階段,人透過“本能工作”,透過“本能構造了自己”,正是這樣的生命的“主導本能”,使兒童身上深不可測的秘密逐漸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