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蒙臺梭利把敏感期分為:
秩序的敏感期。幼兒對秩序的敏感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裡就可以感覺到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蒙臺梭利曾親自碰到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母親抱著一個1歲半的孩子,因為熱,母親脫掉了外套,把它搭在手臂上。這時孩子哭了起來,而且越哭越兇,無法使他安靜下來。但是,當蒙臺梭利要他母親重新穿上外套後,這個孩子停止了哭喊,並笑著向他的母親伸出了手臂。因此,蒙臺梭利說:“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反之,“就可能成為他發展的一個障礙,成為變態的一個原因”。
細節的敏感期。幼兒在1歲至2歲時會表現出對細節的敏感,他們的注意往往集中在細枝末節上。蒙臺梭利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約15個月的小女孩坐在花園裡的磚塊上,她不看豔麗的鮮花,卻全神貫注地盯著地上,原來她在看一隻顏色跟磚塊一樣、小得幾乎看不見的昆蟲,她顯得十分快樂。蒙臺梭利認為, “兒童的心理個性跟我們成人是截然不同的,這是一種性質上的差異,而不僅僅是程度上的差異。”
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 卷六(2)
行走的敏感期。這是在幼兒的發展中最容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幼兒的第一步通常標誌他從1歲進入2歲。蒙臺梭利強調說: “學會走路對兒童來說是第二次降生,他從一個不能自主的人變成一個主動的人。這番努力的成功是兒童正常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
手的敏感期。幼兒會朝著外界的物體伸出小手。這個舉動的最初推力代表了幼兒自我要努力進入外部世界之中。大約在1歲半至 3歲之間,幼兒經常抓住物體,特別喜歡把東西開啟,隨後又把它關上。正是透過手的活動,幼兒才能發展自我,發展自己的心靈。蒙臺梭利說:“人的手如此的精細和複雜,它不僅使心靈能展現出來,並且它使整個人跟他的環境建立特殊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人‘是靠了手佔有環境的’。”
語言的敏感期。幼兒開始是牙牙學語,然後說單詞,接著將兩個單片語成句子,再就是模仿更復雜的句子。這些階段是以連續的方式出現的,不會截然分開。在蒙臺梭利看來,語言能力的獲得和運用,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外部表現之一。
給孩子無限耐心的愛
那麼對父母而言,在孩子這樣的發展的“神奇階段”,應該做什麼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階段,父母要給自己孩子一種“無限耐心的愛”,這是一種無條件的責任,就是父母要盡最大的努力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使他獲得儘可能多的溫暖、安全、寧靜。人的成長都源於本能,它既是一種生物性的,又是一種“文化性” 的成長,這樣的成長也不可能僅僅靠食物就能成長。老鼠單獨關在那裡,長大了還是老鼠,人就不同,人非要夥伴、愛撫不可。越孤單的孩子眼神越迷茫、黯淡,童年的孤獨會影響到他的一生。這一點蒙臺梭利說得特別有趣,我讀到這段文字時頗為驚訝,她所說的情形,我在鄉村生活時並不陌生。
在勞累的哺乳階段,哺乳動物受到體貼照料它們後代的本能的支配。一隻普通的家貓提供給我們這種關心的例子:它把新生的小貓藏在黑暗的地方。它盡心留意它的後代,甚至不讓它們被別人看到。但隔了一段時間後,當它們變成美麗和富有活力的小貓時,就讓它們出來了。
在這段時間裡,母親是她兒女的奶媽和幫手,把它們藏在一個安靜的隱蔽的地方,避免光線和噪聲打擾它們。雖然這些幼崽通常天生就有發展得很充分的各種能力,能夠站立和行走,但它們的母親精心照管,把它們與群體分開,直到它們獲得更大的力量,能夠使它們自己適應新的環境。到那時,她才把它們帶到群體的成員中去,於是,它們就能生活在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