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劉秀想當和事佬,就命董宣與公主見面,想讓董給公主賠個不是,叩個頭就算了而已。誰知董宣就是不幹,硬是把湖陽公主涼在了那裡。湖陽公主不會是把自己蒙的嚴嚴實實的才出現在當時的董宣面前的吧?”
………【第一七七章男人才是真正的萬惡之源啊】………
現在的曾國藩可是有了用武之地,不過,一定會有人背後罵他話癆,“東漢末年,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女文學家、女詩人蔡文姬。此女博學有辯才、通音律。最初嫁給了河東衛仲道,衛仲道亡故後,文姬回到孃家。漢末大亂,百姓難免,即使是蔡文姬也被董卓部將所擄,其後流落番邦,後來嫁給了匈奴的左賢王。依照現在的腐儒們講,她可是夠那個什麼的了,唉,不說這個。誰又會想到,那個愛才惜才的魏王曹操念其是故交,竟然派人用金璧將文姬由匈奴贖回,而且還令她再嫁董祀。再後來董祀犯法,文姬竟然是光著腳、披散著頭髮,在一大屋子男人聚會的地方,苦苦哀求曹操,為其丈夫求情,並還就從死神手中救回了自己丈夫董祀的一條性命。文姬之舉,是該稱道,還是詛咒呢?咱們姑且也不說,只說當時的曹操,他一聽說是蔡文姬來了,馬上就對他滿屋的賓客說:‘故人之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曹操既不避嫌,也沒有為有這麼一個披頭散髮,赤著腳的文姬而感到羞澀一點,反而一定是驕傲不已。因為蔡文姬創作了胡笳十八拍,有才,而且是大才。當然,比之李清照那又是差之了千里了。”
曾國藩笑了笑,還沒有說完,“咱們天朝有娘子軍,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那也是一個有名的娘子軍統帥。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時,公主住在長安,其夫柴紹棄家跟隨著岳父東進,家裡就只剩下公主和一些家奴,當敵軍來臨,危險的形勢反倒激發了平陽公主的豪情壯志。她逃到戶縣,散盡家資招募了數百個青年男子,又以此為基礎,組建了一支娘子軍,像無數的男兒一樣,徵殺疆場。我要事先說的是,這個‘娘子軍‘’與我們今天的天朝娘子軍並不完全相同,那時候的娘子軍中絕大部分可都是男子。”
這個時候,曾國藩的笑意開始收斂了,“南宋的偽道學家荒唐透頂,可是到了明代,那更是難以言表了。咱們還是看歷史吧。奇怪的是,恰恰是從明代開始,官修的史書《烈女傳》中增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內容。《明史烈女傳》載,‘胡氏,會稽人,字同裡沈袠,將嫁而袠構父難袠扶父喪歸,比服闕,始婚。胡年已二十七。踰六月,袠卒,胡哀哭不絕聲。盡出妝具,治喪事。有他諷者斷髮面絕之。終日一室中,即同產非時不見。晚染疾,家人將迎醫,告其父曰,‘寡婦之手豈可令他人視,不藥而卒,年五十一‘。唉,這位被列入烈女傳的胡氏為亡夫守節,謹守男女授受不親那是已到了痴迷的地步了,都五十一歲的老婦了,居然在身患重病之時,也不肯請醫生來診治,原因就是一個,因為大夫是男人,所以竟不治而死。似這種所謂的烈女,在唐代以前那是絕對沒有的。”
曾國藩講完了,講了半天想說明什麼呢?他自己沒做結論,而是再次看看勤政殿裡這些決定著天朝生死命脈的高官。
石達開瞅著曾國藩,也許是他沒有想到,沒有想到今天的曾國藩居然純粹地變換了一個人。從前的曾國藩不就是一個所謂的純粹道學家嗎?
他看了看似乎是一直在認真傾聽的林海豐,然後說到,“曾參議說的這些發人深省。孔夫子以其大度拜會南子,也許是想拯救南子的靈魂。漢景帝之所以能遣郅都宣召如廁的愛姬,那是漢景帝本人心底沒有汙穢。曹操看重蔡文姬,不嫌丟面子,是出於對人才的尊重,換句話說,女人再嫁,女人披頭散髮,女人赤腳而入,在他看來雖不能說不為過,還是能夠接受。平陽公主之豪邁,既有女子同樣陽剛的一面,又有男女同仇敵愾,超脫世俗的光彩。而至於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