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色調,被人為的調暗了,即便是那些發生在白日裡的場景,也是陰暗潮溼的。

當然。在這些電影裡,很多的情節是發生在黑夜之中的。

而黑。則說明這些電影的主題是黑色的,故事常常與陰暗、病態、詭異、暴力、血腥、神秘、宗教、另類等詞相關,雖然很多電影的故事主體是積極的、懲惡揚善的,但是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上述的種種元素被放大、被誇張,因而產生了“黑”的效果。

不過。哪怕是一個人造的概念,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制和風格才可以成立,在暗黑風的電影中,在杜克看來,大致有那麼幾個特點。

首先。故事陰暗,相當的程度上會有一定的病態元素。

主角——無論是正面角色還是反面角色——大部分會有童年的陰影與創傷,比如布魯斯?韋恩。

這種陰影和創傷伴隨著他的成熟,最終成為了他的價值觀的一部分,而且這樣的創傷,會讓他用另一種“病態”的形象示眾,比如小丑的疤痕與裝扮。

更重要的是,反面角色的尋仇,並不是為了償還或是報復,而是一種涉及暴力和血腥的喚醒大眾的儀式,他們的暴力在很大程度上,並非關乎於個人的過往與恩仇,而是與某種救贖和啟示相關。

這樣的反派就像小丑一樣,突破了一般意義上的“壞蛋”,他和正面角色一樣擁有了思辨和哲理的色彩,讓正面的角色在很多時候,陷入到了兩難的選擇之中,這樣的價值觀的搖擺和對正義邪惡的思索,可謂是電影美學上的一種暗黑。

其次,宗教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儀式感、神秘性、邪典、殘缺、另類,往往是這些電影中的感官與敘事元素上的特色,在很多段落和情節中,主角都會經過一些大師的提點,或是在某些儀式性的聚會、活動中拔得頭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這樣的設定,其實只是一個自我療傷和能力升級的過程,但是在暗黑風的驅動下,一段本可以活力四射的橋段,卻一定會變成“從萬人坑裡往上爬”的情節,英雄人物在成為英雄的過程中,要經歷一系列洗汰其本身觀念的事件,隨後再痛苦地選擇維持現狀。

無論其本身如何,對世界的認知如何,無論這個世界是不是需要清掃一空重啟來過,英雄人物總是會遵循最普世的價值觀做出流血最少的抉擇。

而在在更多的電影裡,暗黑風格是一種視覺元素的體現——《300勇士》、《駭客帝國》乃至《蝙蝠俠:開戰時刻》——並非是電影本身價值觀念陰暗。

這種視覺效果上的暗黑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mv的風格元素,包括mv的鏡頭語言和剪輯手法,在佈景、調色與整體制作協調上,充分地體現出了“奇觀化”的效果。

如果追本溯源,這樣的視效來自於繪畫、表現主義、哥特以及很多現當代的油畫作品。

拍攝中所能體現的這些元素,更多的是來源於演員的表演和臺詞,後期製作時,如果將那些光線明亮的鏡頭,成功融入到暗黑的風格里,就是杜克這個導演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他必須要考慮,這也是道格?沃爾特當初最為擔心的方面——觀眾能不能接受這種風格。

如果是在超級英雄電影興起的世紀之初,杜克也無法確認,雖然當初蒂姆?伯頓的電影也帶有明顯的暗黑風格,但相比於《黑暗騎士》,《蝙蝠俠》和《蝙蝠俠歸來》的暗黑風只能說是小意思。

好萊塢所有人都知道,電影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有些未來成功的電影,往前挪幾年就很有可能失敗,所以杜克在對待蝙蝠俠系列時一直都是慎重的,也在注意觀察電影市場環境的變化。

其實現在不難發現,經歷過多部超級英雄電影的轟炸之後,觀眾對那些劇情輕描淡寫、只注重cg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