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恥的女人可不能死,等到俄國人發現了你的存在的時候,有你好看的,你就慢慢的等著好好享受吧……

………【第四一五章決戰(四)】………

接到德州通判衙門傳來的緊急稟報,在家裡“抱病”多日的山東按察使翁同書,作為大清朝目前在山東唯一的一位省級最高地方大員,不得不拖著“病軀”出現在已經被嚴密保護起來的馬新貽被殺現場。

自三十歲上考得了一個進士之後,翁同書曾經暗地裡很得意自己在官場上的一帆風順。也許是因為有了那位早早地就官至了體仁閣大學士,在大清朝也算得上是鼎鼎大名的老子翁心存的照應,在做了幾年的翰林院編修之後,一路開始扶搖直上,好像沒用多長的時間,就戴上了貴州學政的頂子。可是從那以後,他又覺得自己有些命運不濟了。

廣西爆發了“金田匪亂”,並很快地就蔓延開來。值此大清朝危難之際,朝廷上下各路有點兒能力的官員不免都被紫禁城裡的皇上挨個掰著指頭想了起來,名門之後的翁同書自然也就不會列外。他被欽點派往揚州城外剛剛建起來的江南大營,輔佐欽差大臣琦善和託明阿襄辦軍務。

一開始,他還真沒把雖然已經定都了天京的那個什麼太平天國放在眼裡。雖然他一直也沒有從事過與刀槍有關的事務,但這既不妨礙他看不起金陵城內的那些泥腳杆子,也更不影響他襄辦軍務。他老子翁心存那可是藏書的高手,家裡面絕品極多,隨便一翻,古今兵法還不有的是。別說,儘管是臨陣磨槍,有學問的和沒有學問的那總是不一樣,一年混下來,無論那位欽差大人琦善,還是號稱行伍出身的託明阿,都對他這個以前玩弄筆桿子的人佩服的不得了。江南大營裡的不少好事的人,還給他送了個“小諸葛”的名頭。

不真打怎麼都好說,無非動動嘴皮子,設想設想現在,再謅上一些未來,好賴都不會死人。可這真的一打起來,那就是說啥都不管用了。不過,畢竟那個小諸葛的名頭那可不是白來的,翁同書在看到託明阿無數次的攻取揚州均告受挫之後,敏銳地感覺到問題嚴重了。太平軍不僅完全不像他所想象的那麼無能、土氣,而且還是“各種妖法”花樣繁多、層出不窮,久攻不下必受其累,萬一有個好歹那就一定不是小事情。孫子曰,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不走更待何時?在以前的仕途升遷的問題上,他還真沒舍下臉去央告過老子使勁幫幫自己的忙,這次不行了,他以身體難以適應江南潮溼為由,騙過他的老子翁心存,終於搶在江南大營被全殲之前,跑回了京城。

回到了京城,翁同書先是在兵部委屈了一陣子。堂堂一個三品的大員,卻只能跟兄弟翁同爵這樣的五六品員外郎、主事們攪和在了一起,甚至還不如人家,連個名分都沒有,簡直就象個“雜役”。其實,他並不知道,老爺子翁心存為了把他從揚州前線鼓搗回來,走的可是當時最火的懿嬪妃的路子。

懿嬪妃雖然礙著面子在咸豐面前著實的幫了翁心存一把,可懿嬪妃是什麼人,能被你們翁家爺倆這點兒的小把戲蒙過去?哼,不適應江南的潮溼?簡直就是昏話!你們這些個常熟人要是都不能適應揚州那裡的潮溼了,咱滿洲的那些旗人還不早都在江南爛得只剩下骨頭了。懿嬪妃不過是揣著明白使糊塗罷了。

不管怎麼說,此時已經以大學士銜領工部尚書的翁老爺子的面子就是大。山東大面積丟失,高官們不是被擒、被殺,就是跑得飛快,為了挽救大清朝,對那些底子潮的奴才們還得篩一篩接著用。又是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