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鬥牛,每每遇到給刑犯用刑的時候,他又喜歡親自動手。如此矛盾的一個人,在府中大演傀儡戲,隨便庶民百姓出入觀看,說起來總讓生出一種怪誕的感覺。少年輕球戲爭籌

少年輕球戲爭籌(1)

1

一場春雨之後,天色新晴,長安街頭上一群少年軍人正聚在一起玩蹴鞠。

少年們往來奔突,爭搶著那一隻皮製的圓鞠,圓鞠在他們腳下翻滾跳躍,被踢得“咚咚”響。

突然,圓鞠從人群裡飛出來,徑直飛向路邊,滾到一棵槐樹下。

槐樹下面正站著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女子,頭梳三鬟髻,衣裙破爛,腳踏木屐。圓鞠一路滾過來,恰恰停在她的腳旁。

這小女子毫不遲疑,伸腳將圓鞠挑起來,在腳上顛幾顛,猛力一個大腳,“嗵”地一聲將圓鞠踢到幾丈高的空中,圓鞠再落下來時,不偏不倚正落回到蹴鞠少年們中間,激起路上行人的一片喝彩之聲……

這是《劇談錄·潘將軍失珠》中記述的一個場面,少年們正在玩的便是唐朝時盛行的一種遊戲——蹴鞠。

蹴鞠也做“蹴踘”、“蹴球”、“蹋鞠”、“築球”等。按《說文解字》的解釋,“蹴”是一種放輕腳步、類似於舞蹈的動作。“鞠”從革,是一種內有填充物的皮製圓球。

蹴鞠的起源說法不一,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到了漢代時已經有了明確的蹴鞠形制。那時的蹴鞠主要流行在軍隊當中,對抗也比較激烈,有人推測它不單單是娛樂的遊戲,也是當時操練軍隊的一種手段。

既然蹴鞠是一種群體的活動,就需要有一套遊戲的規則才行,比如說怎麼樣論輸贏,哪樣的動作可以做,哪樣的行為是被禁止的,都要有明確的規定。不然的話,一大群老爺們兒拼盡全力,擠在一個土場當中拼搶一隻圓球,既沒有什麼意思,也容易產生糾紛。

好的遊戲規則的訂立可以增加遊戲的趣味性,但早期的蹴鞠規則我們已經無從知曉。

漢代以後,再經過幾百年的演化,到唐代時蹴鞠自然更趨成熟,其標誌有二:一是球變了,由實心的球變成充氣空心的球;二是場上出現了球門。

最早的鞠是用毛髮糾結成一團,填塞在皮囊之中,踢起來不太輕便,彈性也很有限,不容易踢遠。

唐朝時出現了內中充氣的鞠。內中充氣,一則可以使球體變輕,再則也增加了球的彈性,使球變得更輕靈,玩起來更有趣。

充氣圓鞠的關鍵之處是內中的氣膽,估計當時是用動物的尿脬來充當。

小的時候看見鄰家的孩子玩過豬尿脬。殺豬之後,剛取出的豬尿脬溼溼的軟軟的,吹足了氣,把口繫緊,圓鼓鼓的樣子有點兒像氣球,不過比氣球厚重一些。

鼓脹的尿脬風乾以後,整體為灰黃顏色,好像還有一些暗紅的血絲布列在上面,曲曲折折,樣子極難看。摸上去外皮粗而硬,很不舒服。它的彈性也不如氣球好,但要比氣球皮實得多,輕易不會破碎。總體來說,只能是聊勝於無的土玩意兒。

唐代用尿脬作為氣膽的皮鞠,彈性自然比不上現今的足球,不過,比起毛髮填塞的實心圓鞠,也算是進了一大步。

氣膽之外就是皮製的外殼,先將皮子分割成瓣狀,再將它們縫在一起,形成一個平滑過渡的圓球。

《唐摭言》中記載,唐文宗時有一位翰林承旨學士,名叫王源中,平日裡閒暇的時候常常和弟兄們在家裡玩蹴鞠。

有一次正玩得熱鬧,圓鞠突然彈起來打到王源中的額頭上,打出一塊傷痕。正巧皇上傳旨要召見他,王源中匆忙趕往宮中去見皇上。皇上看見王源中頭上的傷,問他怎麼弄的,王源中就把蹴鞠的事告訴皇上。文宗感慨道:“你們兄弟們能經常在一起玩蹴鞠,實在是和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