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圓鞠能把王源中的額頭打破,說明它還比較堅硬,外面的一層皮子熟得不好,或者接縫處縫製得比較粗糙,這樣硬邦邦的東西猛然打到頭上,也是夠受的。
2
球的變化自然引發遊戲規則的變化,唐代蹴鞠的玩法也趨於多樣化。
一種玩法是傳統的雙球門踢法。
蹴鞠中球門的出現應該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具體的年代不可考。有了球門,也就有了相應的記分規則,使輸贏量化,自然也增加了蹴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說,球門使蹴鞠從簡單的遊戲變成一種激烈的競技運動。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少年輕球戲爭籌(2)
唐代仲無顏在《氣球賦》中描述當時人們玩蹴鞠的場面:“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以月圓。”
這裡描繪的情形頗類似於現代的足球。其中有帶球長途奔襲,有拼搶斷球,有盤帶過人,也有大腳遠射,場面相當火爆。從這一點上看,說蹴鞠是現代足球的起源,非常恰當。
可惜,唐代以後的蹴鞠並沒有沿著雙球門的方向繼續演化,到了宋代,雙門逐漸消失。
唐朝蹴鞠的第二種踢法是單門制。
《文獻通考》中說:
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否,豈非蹴鞠之變歟?
這裡說的便是單球門的蹴鞠踢法——兩根高杆立在場中,高杆中間結著繩網,在距離地面六七米的高處,網中央開著一個圓洞,也就是所謂的球門。
這種單球門的踢法一直延續下去,到宋代時已經十分完備,宋時的許多文獻中都有具體的描述。根據那些描述向前推測,大體也能明白唐朝時的玩法。
遊戲的雙方人數相當,各由一個球頭率領,隔網而站。比賽時,雙方要透過網上的那個球門把球踢到對方那邊去。
當然在踢起之前,同伴之間必須有配合和轉換,這中間也有一定的規則,不能亂踢一氣,而最後踢向球門的那個動作要由球頭來完成。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腳,就好比今天在足球場上的臨門一腳。這一腳既要踢得高,更要踢得準,讓球從高處的球門中透過。所以,比起現代一些隔網競技的運動,像排球、藤球等等,單球門的蹴鞠難度要大許多。
因為職責重要,球頭自然成了隊中的靈魂人物,就像今天運動場上的球星一樣。
球門放置在球場中央,雙方隔網相對,沒有了直接的身體對抗,比拼的是各自的技巧和同伴之間的協同能力。和前面的雙球門玩法相比,趣味性增加了,激烈性、對抗性卻大大降低。
循此演化下去,到了宋代,在具體踢法中又新增了許多技巧,看著令人眼花繚亂,激烈的蹴鞠競賽越來越像是一種討巧的雜耍兒。
第三種踢法沒有球門,只是三兩個人湊到一起互相比賽各自的腳法,類似於現在的踢毽子,花樣繁多。長安街頭那個三鬟少女玩的大概就是這一路的蹴鞠。
王建的一首《宮詞》也因此常常被人提到,並把它與宮廷裡的蹴鞠遊戲聯絡到了一起。
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
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
這裡的“白打”一詞,通常的看法認為是一種蹴球的形式,指的是兩個人相對踢球,但“白打”一詞恐怕不能僅作蹴鞠來理解。
清代周亮工《閩小記》中說:
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昔日白手不持寸鐵為白戰,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
可見白打也是武術中的一個術語,意指不用器械、空手打鬥,是諸般武藝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