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依卡墮胎,梅依卡無法接受。 梅依卡的母親也反對墮胎,但對梅依卡說,她還是個學生,怎麼可以有孩子?為了梅依卡的前途,母親說當作是自己的女兒給梅依卡的孩子報戶口,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孩子生下來,是個女孩。如今,梅依卡已大學畢業,女兒瑪嘉已經六歲。梅依卡想要回女兒,母親回答說:“你可以每週看一次瑪嘉,但她屬於我,我死後屬於你。”梅依卡覺得母親當初說為她好,其實是偷走了自己的女兒,波伊特克是她母親的偷竊行為的同謀,他們為了各自的意願偷了自己的感情。“實際上,波伊特克是為了避免一宗醜聞。他與我的戀情只是他的無數次戀情經歷之一。他對我說過,藝術家需要不斷有新的感情經歷的刺激,才能保持藝術生命力的旺盛。承擔感情的後果,不是藝術家的事。” 梅依卡決心帶著瑪嘉出國。 她申請了護照,乘一次兒童聯歡會的時機,抱著瑪嘉哄她去公園玩,把瑪嘉“偷”走了。 梅依卡帶瑪嘉找到波伊特克,想拾回過去的愛情。波伊特克很冷淡,不願意歸還當初從梅依卡身上借去的情感。他對梅依卡說,要麼把瑪嘉送回去,要麼他去別處。波伊特克與梅依卡的母親一樣,不願歸還當年從梅依卡那裡偷去的女兒。 誰是偷竊者? 按法律,瑪嘉是梅依卡母親的女兒,從孩子的情感經歷來說,梅依卡的確算偷了孩子,甚至偷了孩子的感情。瑪嘉一直叫梅依卡的母親“媽媽”,梅依卡央求瑪嘉叫她“媽媽”, 瑪嘉總對她直呼其名。瑪嘉經常在半夜哭,說是夢中遇上惡鬼,梅依卡的哄抱不管用,她已經習慣了梅依卡母親的哄抱。 梅依卡的母親拒絕承認偷了梅依卡的女兒,她說當初梅依卡自己同意把女兒給她。波伊特克也拒絕承認偷了梅依卡的情感,說梅依卡當時自願同他發生感情。梅依卡當時只有十七歲,還不懂得什麼事。她母親和波伊特克不認為這是一個理由。他們問,說偷另一個人心靈上、情感上的東西,這個問題真實嗎?被偷的人會說,自己不小心、年幼,就像一個人沒有把錢包放好,沒有太提防(小心心靈扒手)。可是,人們會不小心隨意放置心靈和情感?心靈和情感需要保管好?人與人的感情糾葛可以用〃偷〃來界定? 順手隨便拿走別人的情感和心靈,算不算偷? 基斯洛夫斯基會說,這樣的問題不易回答。 偷的人不會說東西是偷來的,而是說順手拿來的。偷是趁別人沒有防備時拿走東西,如果一個人趁別人情感脆弱或疲憊時拿走情感,就是偷一個人的情感。可是,母親當初說為梅依卡好的那些理由都是真的,並沒有要欺騙她。波伊特克當初對梅依卡說的情話,也是真的,只是後來對她的情感變了。要尋找到這件事在道德上的對錯,根本沒有可能;人與人之間情感上、心靈上的牽纏和受傷,是無法追究道德罪過的。 梅依卡只好帶著女兒出逃。第二天早晨,母親和波伊特克在一個小火車站追上了梅依卡和瑪嘉——瑪嘉對梅依卡的母親叫著“媽媽”,奔了過去。 梅依卡帶著被偷得空蕩蕩的心,獨自上火車走了。她母親在站臺上喊:“女兒,你回來。”從梅依卡緊貼在車窗玻璃上的那雙也想對瑪嘉這樣喊的眼睛來看,憂鬱症會陪伴她一生。 生命個體的偶在性與社會的倫理秩序的規範性不相吻合。對倫理問題的思考,是從倫理秩序的規範性出發,還是從生命個體的偶在性出發,完全不同。基斯洛夫斯基和皮斯維茨的倫理思考從生命個體的偶在性出發,但他們又以“十誡”來命名自己的思考,而“十誡”的倫理思想明顯是從倫理秩序的規範性出發的。 《十誡》的敘事是依據舊約《申命記》中的“十誡”的誡命之意來編寫的。基斯洛夫斯基和皮斯維茨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研究了好些釋經書,才寫出指令碼。但是,他們並不想為摩西傳達的耶和華的“十誡”做現代註疏,也不採取道德律法論或道德理想主義的立場來思考現代倫理問題。找尋《十誡》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