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真正來講,艾梅麗…邁特莉斯的統計資料還是不對的,實際至少還有70多家企業,因為技術比較敏感,徐騰用了其他手法收購。
徐騰在過去7年收購的554家企業,高科技企業佔1/4,3/4都屬於傳統型企業,主要是為歐洲的大企業做配套的中等規模公司,很多都是專注於很小的領域。
小到什麼程度呢,可能這個公司就專門做某一型別的軸承,而且做了七十年,有的是一兩種特型的齒輪,或者是刀具,有的可能是做鋼瓶的。還有做葡萄酒的橡木桶的,一百五十多年的家族企業,就專門做橡木桶和修橡木桶。
大企業,像英國能源公司、蘇格蘭電力、庫卡、普麥斯特機械、沃瑞克數控機床、羅蓋特化工、普特林精細化工……也有90家。
這些大大小小的歐洲企業加在一起,基本構成了整個華騰工業的歐洲配套體系。
華騰重工、華騰汽車、華騰精工、永泰化工、華騰電子、華騰高科、神州電器、中控集團、中騰集團……都是受益方,也是主要的採購方。
這些歐洲配套公司的產品,相比日韓,相比各個領域的德系、日系巨頭,可能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至少都屬於二線品牌,就是在華銀財團能夠收購的範圍,最好的那些選擇。
比如說普瑞瑪,這都是老歐洲內部競爭失敗的二流巨頭,就這樣還不一定能談妥。
先正達的談判剛開始啟動,其實也一樣啊,先正達和拜耳、巴斯夫的競爭力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五年十年啊,就這已經是華銀財團能併購的終極目標了。
真要去和拜耳、巴斯夫談判,估計連報價的機會都沒有,即便談成功了,搞不好也是拜耳併購永泰化工,彌補在px亞洲市場的不足。
別看永泰化工的賺錢能力不弱於拜耳太多,真要比技術水平和專利積累,包括人才和客戶,那個差距至少是30年以上,比之先正達,特別是農藥原化工領域也是25年的差距。
歐洲人批評徐騰是為了搶走技術才收購這些企業,徐騰還死磕呢,其實人家說的也沒差,就是難聽點而已。
普瑞瑪在生產上的成本高居不下,主要問題是工資太高,勞動效率又比不上德國的競爭對手,在新產品的研發上,成本高,效率低,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沒人。
以前有人說,中國航天工業都是80後,美國全部是老頭,其實在普瑞瑪集團這種機床產業也都是中老年人為主,生產和技術部門都是四十歲以上,年輕人基本是行政類的白領。
比如搞售後,在全球工業體系中搞售後服務都是很幸苦的,到處出差的體力活,普瑞瑪集團在都靈總部的售後基本都是中年人,三十歲的,二十歲的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效益差,它基本不招,另一方面,它也很難招到合適的,原因還是福利體系有問題,年輕人就根本不願意吃苦。
失業,不失業,這些義大利的年輕人根本無所謂,大家都不去競爭辛苦的崗位,工資就越抬越高。
歐盟的法律體系又非常嚴密,企業很難將工作外包出去,也不能招聘歐盟以外的員工,普瑞瑪這種大集團還能撐,很多中小企業簡直就是生不如死。
那在華騰精工集團就是完全兩回事,售後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985畢業也要卯足勁的競爭一個機會,普瑞瑪的那個售後工資要是給華騰精工啊,就是出差到非洲呆五年,照樣一大堆人要衝過去。
徐騰這幾年慢慢觀察下來,他必須得說,歐洲、中國、美國這些專家對全球經濟危機的分析都是狗屁,寫出來的那些論文,他這種搞企業的財團理事長都看不懂。
他還是經濟系畢業,長江商學院的mba呢。
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歐洲沒有勞動力,至少比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