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其他人眾,各自引兵東去,令北逃部眾的勢力更加單薄。

而在北逃部眾內部,竟然也產生了嫌隙與爭鬥,戈勃特與西格爾為誰坐草原第一把交椅而翻臉分手!

人心已散,此時唯一能把大家暫時捏合起來的,莫過於強敵的追擊了。

猛虎軍團一反常例,步步緊逼,深入大草原追擊戰敗的蠻眾。在此形勢下,權力鬥爭迅速分出了結果。

憂心忡忡的北逃各族部眾,也總算有了一點安慰。最糟糕的內訌局面沒有出現,戈勃特憤然率親兵騎隊離去,而西格爾則出面宣佈由自己主持大局,卡琳爾、季爾登、戈列塔、阿刺魯、脫裡花等各大族的首領和戰將也表示,將傾力協助西格爾總指揮官。

與東西兩路不同的是,北逃部眾並不像東西兩邊的逃眾那樣,首領們拋棄步行的族人,帶著所剩不多的騎兵飛奔逃竄。北逃部眾的指揮總部宣稱,不論什麼民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可以跟隨北進。

雖然是各族互相爭鬥、互相妥協的結果,不過從純軍事的角度看,這倒也不無道理。聚散無常是遊牧騎兵的天生優勢,但對於步兵而言,集中行動卻更加安全。分散了的步卒,尤其是蠻族這種三流步兵,只能是任人宰割的魚腩。

當然,重大的劣勢也擺在了北逃部眾的眼前。失去戰馬的蠻兵,從來去如風的騎兵降格為三流步兵,在大荒原上丟失了七八成的畜群,還要帶上老幼婦孺和剩餘的牲畜一同上路,速度不可能不受影響。

或許有人要問,既然南部草原就是胡狼人的地盤,是該族生息繁衍的主要遊牧區,回到這裡就算回到了自己的家,為什麼各族逃眾仍然無法求得安定呢?為什麼胡狼各部落不馬上趕來援救呢?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顯然對於草原遊牧民族的生存狀態缺乏瞭解。

遊牧蠻族的家與農耕文明的家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在非戰爭時期,一般而言,各族都是以部落或家族為基本單位,按一到三千這種人口規模,在遼闊的草原上游蕩放牧。這是由經濟規律所決定的遊牧文明的最佳生存形態和經濟規模。

像胡狼這樣的大族,部落數以百計,平素裡,連族長也不可能搞清每個部落目前在哪裡棲息。尤其是各外圍部落,與本族聯絡比較疏遠,資訊更是相當閉塞。

依西格爾的預先要求,胡狼族的各嫡系部落基本上在灰狼谷集結完畢,剩下的數十上百個外圍部落則星散在南部草原各處遊牧。

這些部落數目看似不少,然而將其散佈到廣袤的大草原上,就像投入河水中的鹽粒那樣不見了蹤影。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對比。漢諾大草原的南部地區,面積幾乎相當於整個中央走廊。散落在這裡的胡狼族外圍部落人口二三十萬,其中戰士約有數萬。在中央走廊裡邊,人口近億,各個國家計程車兵數以百萬計,兩者間的人口密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在遼闊無邊的南部草原上,馬不停蹄地奔上一整天,能否遇到一個胡狼部落,都要打一個大問號。

這些遊蕩的外圍部落此刻到底在哪,西格爾自己也搞不清楚。即使他知道,但九月、十月正是各遊牧部落秋季轉場的時節,牧民們正開始收起帳篷,趕著畜群,攜家帶口地前往適合度冬的牧場憩息,更增添了聯絡的難度。

最要命的是,這次猛虎軍團飛馬猛追,全面橫掃,根本沒有給西格爾留下聯絡散落的各外圍部落以聚集兵力的時間,而則尤的離去,又令他無法迅捷地探知敵情,命令南草原的各部落、家族前來接應和助戰。

當此之時,哪還有功夫停下來等待各部落的援軍,只有選擇最快的路線,以最快的速度逃竄,先奔回灰狼谷再說。只要能抵達那裡,既有相當規模的部隊援助,手下這些三流步兵也可以立馬升級為一流騎兵。到那時,無論是抵禦猛虎軍團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