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要給您糾正糾正。咱們就先說說您的那個用來證明我們的明朝不如滿清的明修長城清修廟吧……”
過去,還有現在,都有不少的文人們一提起明朝來,就搖頭嘆息、貶低不止,當然,這些文人指的都是號稱血管裡還流著漢人血液的東西們。儘管遭受了滿清二百年的蹂躪,儘管一個個都親眼目睹著在滿清統治下的“鴉片戰爭”等國恥,但這些所謂文化名流們,更願意抱著所謂的“康乾盛世”大講特將,甚至無不心心向往。他們樂於把一個陰險毒惡的乾隆,編纂成多情天子的化身,大加吹捧之能事,而提起明朝的皇帝們,卻總是一片無能、荒淫的攻擊與嘲諷。呵呵,人家康熙、乾隆才是英主,才給中華帶來了國土面積的巨大膨脹。
不錯,自朱元璋開始,明朝雖然取得了天下,可放棄別的不說,單就明朝和蒙古的關係而論,他們就始終沒有能夠徹底地消滅蒙古。難道這是無能的表現?
既然大家都是軍人,咱們就從軍事上的角度來仔細分析分析。
明朝雖然摧毀了北元在北京的政權,結束了他們對我們這個國家的佔領,可他們真的就滅亡了?顯然不是。那只是一種習慣於遊牧的民族的整體性撤退,而絕非是一種覆滅,不僅大批的蒙古騎兵集體退回到了他們更善於生存的大草原,繼而很快又恢復了他們勇猛善戰、狼一般的野性。同樣狼狽逃出中華的元順帝,照樣還在以“大元皇帝”的權利向蒙古的四大汗國發號施令,集中力量與明朝對抗。想想看,那個時期的蒙古勢力,可遠遠要比後來滿清所面對的蒙古強大的多的多。
再反觀此時的明朝呢?
朱元璋所面臨的是一個已經被蹂躪的全國戶丁減半,民不聊生的龐大的爛攤子。在如此的環境下,哪一個想有作為、通曉軍事戰略的君王都會首先採取對外防禦的政策,即先鞏固已收復的河山,遏止北元勢力的捲土重來,集中時間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哪裡有窮兵黷武的道理呢?
在以後的時間裡,明朝的主政者採取了一系列的進攻防禦策略,頻繁向漠北進攻。雖然在戰場上雙方互有勝負,但明朝在初期量力而行所進行的一系列的主動軍事打擊,不但沒有延長國內經濟的恢復步伐,反而為北方地區爭取到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尤其是明朝的衛所制度,搞得繪聲繪色,一點點地、不起眼地蠶食著蒙古的土地。早在洪武末年的明朝,北部邊境早已經大體推進到了長城以外,那個萬里長城只是明朝邊防的第二道防線而已。這種層層蠶食的方法,對於鞏固邊防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那個什麼北元帝國則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地走向了衰落。
其實,一個我們這樣善於農耕的民族要想最終戰勝遊牧民族,僅僅依靠發展自己騎兵軍力還是不夠的。農耕民族的優勢,就在於我們生產的能力和相持的能力。當然,這首先需要國家的統一、政治上的穩定來做後盾。任何一個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民族,只要你自己的內政別出現問題,那些遊牧民族是根本沒有機會勝利的,而且遲早也是不堪一擊的。
既然您知曉我們的明史,那麼,當年的“捕魚兒海大捷”您就不會不知道。當年的明朝統軍大帥藍玉透過這場戰役,徹底地宣告了北元帝國的最後覆滅。這場戰役的勝利,成了日後明朝對蒙古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假如說從前明朝面對的還是一個統一的北元政權的話,那麼自此以後,明朝的九邊重鎮所面對的對手,也就僅僅變成了一些鬆散的蒙古各部落首領,大大降低了來自北部的軍事威脅。
由此可見,明朝在這一關鍵的階段,所採取的對於蒙古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當然,很遺憾,由於永樂即位,遷都北京,本是一件在軍事角度上說相當不錯的事情,可糊塗的永樂皇帝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善意地把朵顏三衛又贈送給了蒙古人,這一錯誤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