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女孩居然會選擇跟自己學青衣。
青衣即“正旦”,因為角色常穿青色褶子,一般都稱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唸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
一般女孩子都更喜歡青春活力的花旦,很少選擇青衣。不過餘曉菲的嗓音不錯,還是很適合青衣這個行當的。
剛開始的時候,李老師並沒有太過注意這個小女孩,雖然嗓音不錯,卻也不是很出眾,同期來的孩子有幾個資質不在她之下。不過漸漸的,李老師發現餘小菲有很多與旁人不同的地方。
小孩子性子不穩,正是玩鬧的年紀,學戲時雖然也很認真,但是神經之間卻是很放鬆,帶著孩子特有的童真之氣。餘曉菲雖然也有些孩子氣,但在學戲的時候卻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異常的認真,似乎像是揹負著什麼沉重的壓力,一點兒也不對自己放鬆,就好像是一鬆懈下來就會被拉下一樣。李老師想到這兒,笑了一聲,自己也想的太多了,不就是一個略顯穩重的小孩,還真當她是大人了,那有這麼多想法。
後來,李老師又發現,餘曉菲對程派青衣有一種超乎一般的執著。雖然孩子們都是因為喜歡才來學戲的,但是餘曉菲給人的感覺卻不僅僅是喜歡,用“迷戀”來形容也許更加貼切一些。每一段戲她都會反覆的練習,每一個咬字和音調她都重複的唱很多遍,從中尋找最適合的發聲、換氣方式。每當自己示範新戲的時候,她都會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連細微處也不錯過。而對於自己送給她的示範磁帶更是小心翼翼的收起,閃著水汪汪的大眼睛訂著自己,害得自己一心軟又送了兩盒帶子。
再後來,開始教表演身段了,李老師再一次為餘曉菲的執著震驚,從來沒見過一個只用六七歲的小女孩,可以為了學戲堅持到這個程度。雖然說自己幼時學戲也是下了苦功夫,但也是在大師兄的監督下才堅持下來的。而這個孩子,只因為動作太過僵硬,為了達到自己的要求,就強迫著自己把動作做到極限,保持著一個動作不變直到下課。
當看到小女孩通紅的小臉,和那雙含著淚卻堅定無比的眼睛,李老師動容了。
京劇發展到現在已經沒有以前那樣引人注目了,雖然還是有人關注,有人學習,但是和以前比還是差的很遠。李老師不只一次想,京劇的發展還缺少些什麼?還需要些什麼?
當李老師年到餘曉菲堅定的眼神時,突然覺得京劇發展所缺少的,所需要的已經找到了。只有這些執著的孩子,那麼中國的國粹就會一直輝煌的發展下去……
有付出就會有收穫,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苦練,慢慢餘曉菲整套動作做下來再也沒有一絲僵硬,舉手投足之間也帶著幾分溫婉的氣質,表演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李老師看著小女孩因為自己的肯定而興奮不已的樣子,會心的笑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李老師對餘曉菲也瞭解的不少。知道這個小女孩從小就喜歡京劇,尤其是喜歡青衣和老生;知道小女孩從小跟外婆學習刺繡,自己生日的時候就收到了一幅精美的牡丹繡出品;知道小女孩對中國古文學有很大的興趣,課餘時間裡還能跟自己聊聊詩詞;知道小女孩跟外公學習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忍不住把自己的絕技“雙手字”教給了她的;還知道小女孩從小就很有計劃,似乎把一生要做的事都已經想了了……
李老師越來越喜歡這個執著的小女孩,在餘曉菲可以獨自登臺之後,便介紹她去參加全國青少年戲曲比賽,還打電話給自己的大師兄,希望他能照顧一下自己的徒弟。
李老師是五歲時開始學習程派青衣的,當時她是師傅最小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