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移向資本輸出。
世界範圍內的“過量資本”首先在大英帝國誕生。至1911年,英國對外輸出資本約40億英鎊,法國則是資本輸出的第二大國,德國佔第三位,美國佔第四位。
中國想要發展,不管是採取金本位,還是銀本位貨幣體制,沒有資本就不可能推動國家的快速發展,不管是修鐵路、水利,不管是對工業提供大規模信貸,從購買機械裝置,轉入技術,全部需要大量的資本。
中央內閣政府雄心勃勃的想要推動175工業計劃,想要推動鐵路的大規模建設,推動水利灌溉工程的普及,這三項加起來都需要鉅額的資本進行推動。
在所有的資本輸出國,英國、德國和美國都側重於直接投資,而這並不是中國想要的方式,唯獨法國因為在工業國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整體處於較弱的態勢,過量資本又相對處於較強的態勢,使得法國在資本輸出上的首選是政府和銀行的信貸。
所謂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決定軍事,就是這個最為簡單的道理。
帝國內閣政府和法國達成了一個非常好的長期信貸協議,規模巨大,假如沒有絕對可靠的同盟協議和契約保證,法國政府為什麼要承擔這樣的風險?
為了爭取更大規模的信貸支援,以及更為可靠的軍事保障,此時的中法俄三國不僅要簽署《中法俄三事互助條約》,中法還在就更為緊密的軍事同盟關係進行秘密的談判,中國看中了法郎,而法國也看中了東北軍。
德國的最後斡旋和努力未能阻止華皇簽署《中法俄三事互助條約》,在這一條約生效後,中國也分別和法俄兩國簽署了《戰略互惠通商條約》,從法俄兩國分期五年獲取總額約合2。85億英鎊的國債貸款,相當於中國四年的中央財政總收入。
有了這樣一筆鉅額貸款,中央內閣政府終於可以正式的大力推動175項國民工業計劃,這似乎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1912年2月,中英兩國在《天津和平協約》的基礎上進一步簽署了《中英互惠通商條約》,就海關權做了最後的交割,有了這樣的基礎,3月中旬,國會迫不及待的批准《工業保護法案》,透過提高關稅,將最為基礎的紡織、麵粉、五金、鋼鐵等國民工業先保護起來。
在提高進口稅率的同時,國會同時推出《金融自由臨時法案》,開放國內金融業,取締外國在華和地方政府的貨幣發行權,連關東銀圓在內的奉票也需要限期兌換清退,貨幣發行權僅限於中央銀行。…;
但是,只要銀行擁有足夠的黃金和英鎊、法郎、美元等外匯儲備,即可將這些黃金和金本位外匯按1。2至1。5的倍率浮溢兌換中圓券,分享央行的印鈔權,在回兌時,浮溢部分會在繳納貨幣增值稅後重新折扣掉。
簡單通俗點說,銀行每向中國信貸市場注資一英鎊,就能獲取20%到50%的回扣,撤資的時候則要收走回扣,回扣部分的信貸收益同時也有更高的額外增值稅,以此吸引外資流入,限制外資流出。
此外,浮溢權僅限於持有國家級銀行經營牌照的大型特許銀行,在牌照的授權標準上,對外資銀行的要求較高,對合資銀行和內資銀行的要求相對較低。
如果這種奇怪的金融政策是在清王朝時期釋出,一定會搞出很詭異的外交霸權事件,外國又要打著門戶政策強行交涉,交涉不成就是武力威脅,其實能將稅率提高上來,對於20世紀的中國也算是難能可貴,東北軍的實力是一方面,前面先簽署了《中法俄三事互助條約》更重要,可沒有東北軍在朝鮮戰場的那一仗,法俄也犯不著和中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rq
最快更新,請收藏(。。)。
第201章 王永江
1912年的帝國中央內閣政府就只有一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