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意味著德國在未來也可以適當縮減陸軍的開支,至少可以把部署在萊茵河一線的龐大兵力投入到其他地方,而不必擔心西線的安全。

第二條,法國用西洛林交換德屬桑給巴爾群島。

關於這一條,德國內部倒是沒有什麼反對的聲音,不過條約簽署後,不少德國報紙還是在新聞局的授意下大罵了外交部一頓,理由自然是桑給巴爾有多麼高的經濟價值云云。

這個是赫伯特的主意,他覺得,只要法國的主流媒體大加轉載,就足足可以把法國普通的老百姓忽悠住,給塔列朗和費裡政府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第三條,為了給歐洲以外的落後地區的人民帶來更多福祉,兩國彼此支援各自在海外的拓殖事業。

這一條雖然說得冠冕堂皇而且十分籠統,但是赫伯特和塔列朗分別代表兩國口頭承諾了各自的義務並劃分了勢力範圍,非常明確。之所以不願或者說不敢落實到紙面上,還是出於對英國的畏懼。畢竟這是對英國殖民霸權的直接威脅,絕不能讓英國的那些報紙和外交官們獲得絲毫的有用資訊。

法方承諾在外交上支援德國獲得葡屬莫三比克、葡屬安哥拉和索馬利亞;德方則承諾在外交上支援法國在摩洛哥和蘇丹的行動;兩國將在合適的時機共同瓜分比屬剛果;在中非內陸的征服過程中,兩國將本著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友好協商各自的利益劃分,並共同排斥第三國的競爭。

第四條,兩國政府共同加強彼此的文化交流,增進人民的相互瞭解和感情,為維護歐洲的持久和平做出努力。

關於這一條,雖然看似不太重要,但實際上卻是意義重大的,因為這從根本上宣告了法德之間就1870年戰爭達成了終極和解。

雙方以書面的形式達成下列共識:雙方同意在本國內終止任何敵視對方的輿論宣傳;德國允許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學校教授法語,給於當地政府高度自治許可權;法國則承認德國對於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統治具有合法性;德方停止在色當戰役的勝利日舉辦大型慶祝活動,並取消為期三天的公眾假期;

第五條,德軍自條約簽訂之日起兩週內退出法國境內。

條約公佈後,法國人除了驚喜之外,就是佩服塔列朗的才能。

“四分之三個世紀以前,拯救了法國的那位外交大師又回來了。”

“無論在七月王朝、第二帝國或者第三共和國時代,只要名字上有塔列朗三個字,就可以在外交部謀到一份上好的差事,以前不以為然,現在看的確是有道理的。”

“外交圈子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理解的,塔列朗家族掌握著本世紀歐洲幾乎全部的外交秘密,誰知道這次是怎麼說服德國皇帝的。”

“法國每年有一百多億法郎的國民產值,政府稅收就有30多億法郎加上來自殖民地的財富,要說這12。5億法郎的賠款那是真心不算什麼的。”

“讓科勒爾那個喳喳,一個礦工的兒子能有什麼軍事才能,他以為他是皇帝在世麼?真是禍害不淺,讓我們白白損失了那麼多好小夥子。”

“我聽說德國割讓的那兩個島距離並不太遠,島上四季如春,鮮花盛開,全世界95%的丁香香料都產自那裡,可真是個好地方啊!”

巴黎的街頭巷尾,塔列朗和《法蘭克福條約》成為上至貴族和大資本家,下至普通工人和洗衣婦的熱議話題。

德國國內,民眾們雖然看到法國的賠款數字後有些失望,但是畢竟是打了勝仗,而且西洛林的赤鐵礦區更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這預示著德國在未來即便鋼產量增加一倍,鐵礦石也可以完全自給的。

訊息傳到英國,政治覺悟極高的倫敦市民,透過政論家的分析大體看懂了條約的真實的一面:對英國最為不利的政治格局似乎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