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在歐洲大陸出現了。
自拿破崙覆滅以來,歷代英國的政治家都深刻的理解英國大陸政策的根本在於:英國不能也不願與一個在唯一強國領導下的統一的大陸集團相對峙。
但是波蘭問題的解決和法德合約的簽訂無疑讓英國人看到了德國正在努力成為那唯一的強國,並自願承擔起“統一大陸集團”的責任。
不過大部分英國人包括外交官在內,還沒有這麼深刻的認識,因為他們不瞭解威廉想的什麼。
英國人最普遍的一種看法就是,法德和解是塔列朗的傑作。
“這個塔列朗家族倒插門女婿生出來的小子怎麼比他老祖宗還厲害!”格萊斯頓看過德國大使館抄送的《法蘭克福條約》副本後自言自語的說道。
在之後召開的內閣會議上,格拉斯頓坦率的承認了自己對於德國的戰爭目標判斷失誤,不過責任最大的還是外交部長和駐外大使,他們也並未料到德國在大勝之下竟然主動罷兵,而法德之間竟然真的就此達成諒解。當然,波旁王朝能夠輕易復辟也是他們始料不及的。
“1815年老塔列朗是聯合梅特涅和卡斯爾雷子爵組團忽悠俄國沙皇,現如今小塔列朗一個人就把德國沙皇給搞定了,這塔列朗家族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外長金克爾明明是讚揚的話語,可是怎麼聽都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金克爾對《法蘭克福條約》的判斷算不上特別悲觀,原因在於,他認為德法和解的關鍵人物是塔列朗,至於威廉不過是和亞歷山大那樣被“上帝加持”,並充滿了人文主義關懷的“好皇帝”而已。塔列朗一定是用一堆漂亮話來奉承威廉,並有意讓法國國王菲利普在威廉面前放低姿態,以此換取後者的同情。如果是這樣的話,兩國就算不上真正和解,未來英國依然有大把的牌可打。
法德和約簽訂後,法意的談判也到了無法在拖的地步。
由於義大利陸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實在太差,因此法意兩國單獨談判時,義大利方面自己都沒有底氣。
法國方面堅持的原則就是不割地不賠款,至於抓獲的義大利俘虜和雙方彼此俘獲對方的商船等問題都可以談,比如法國表示對5000名意軍俘虜的食宿費用會盡量優惠。
面對這種近乎侮辱的挑釁,義大利的談判代表簡直肺都氣炸了,要知道義大利可是理論上的戰勝國,應當享有和德國一樣的地位才是。
對於義大利的進退兩難,奧國方面倒是樂的看這出笑話。
要知道,法國剛剛對德國宣戰時,義大利竟然厚顏無恥的照會德奧兩國,希望以奧國在南蒂羅爾的讓步來換取義大利出兵援助。
不過這還算不上最不要臉的,和德奧談判的同時,義大利駐巴黎大使也間接詢問了法國在戰勝後是否能給於意方某些好處,作為義大利保持中立的回報?對此,法國方面倒是很慷慨的表示:南蒂羅爾絕不是問題,甚至薩爾瑪提亞和裡雅斯特都可以在戰後一併交給義大利,使哈布斯堡王朝的海軍在亞得里亞海從此消失。
法國人描繪的美好前景外加初期的軍事勝利的確讓義大利政府做了幾天不勞而獲的美夢,不過隨著德軍大舉反攻,法軍進攻受挫,戰局開始朝著有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
最終,義大利還是明智的把賭注壓在德國一邊,對法宣戰。不過那時候,德軍總參謀部已經確信法國必敗,因此德奧兩國在和義大利簽署的共同作戰協議上,僅僅承諾了戰後將尼斯和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