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之一,在每次轉手及地目變更後,常創造巨大財富。但目前政府計算土地價值是依公告地價,而全臺土地的公告地價平均約是實際市場價格的四成。因此土地交易後的獲利所得,事實上被嚴重低估。依財政部資料統計,1976~1996年間,臺灣土地交易者共獲利10兆300億,比臺灣一年的“國民所得”還高(9兆8000億)。但是隻繳了1兆4000多億的增值稅,稅率約只有1/10,遠低於平均地權條例中所規定的40%~60%。因此,土地的巨大獲利,大多進入私人口袋。股票市場更是近幾年來少數臺灣人創造財富的主要來源。從1980~1998年,臺灣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經從2191億元,成長到8兆3770億元,平均每年增加22�4%。但是股票交易所得並未課稅,若財富統計中加上這部分所得,貧富差距勢必急速擴大。可以統計的,加上不能統計的,貧富差距惡化狀況已經被許多人強烈感受到。尤其是全省只能以薪水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廣大中產階層感受最強烈。同上引文。
中產階層漸成弱勢,與過去十多年來幾個財富分配的稅制,在龐大利益團體壓力下,偏向富者密切相關。證券交易所得稅及證券交易稅,節節棄守,是其中之一。“臺灣省財政部”:《1998年臺灣地區家庭收支暨個人所得分配調查》;臺北。
1�低所得人卻需繳較多稅
不像土地、股票高所得不課稅或繳低稅,薪資所得者,一毛錢都省不了稅。另一方面,他們的福利,也沒有被照顧到。更荒謬的是,這群相對低所得的人,卻是綜合所得稅的最大主要來源。依據“財政部”資料顯示,1998年,全省人民所得中,只有55�7%來自薪資所得,而企業主所得佔16%。但是在綜合所得稅來源上,薪資所得者卻繳了高達72�3%的稅,企業主只繳5�3%,與結構完全不成正比。而這個資料並不包括股票或實際的土地交易收入。若加上這部分資料,會發現薪資所得者,更是相對弱勢。錢賺得較少,稅卻繳得比許多富人多。刁蔓蓬:《赤字與國債為何步步高昇》,臺北:《天下雜誌》2000年第224期,第70~72頁。
1992年,“財政部長”王建暄在任內推動土地交易所得稅應按市價課徵,而非公告地價,不見容於當局,義憤地辭官,從此臺灣失去一位頗受大眾肯定的專業政務官。在他下臺前後一段時間,“總統”李登輝、省主席連戰,企業界大老王又曾、許勝發、高畫質愿,“立委”王金平、王令麟等人,都曾先後發言反對土地增值稅按市價徵收。至今12年來,土地稅制的改革,還未再出現另一次機會。
臺灣貧富差距擴大,已經可以在生活中明顯感受。有人買好幾億的房子,也有人吃完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裡。是什麼因素,使得臺灣的優秀政務官、知識分子、升斗小民,一一對現今政經結構、制度,如此失望,讓這個社會失去寶貴的理想性格?臺灣的政策走向,越來越令一般人民感受,資源措置、劫貧濟富,甚至“行政、立法都在忙著為有錢人服務”(長期推動臺灣勞工權益的“立委”簡錫言)。根據《天下》2000年的調查,近七成的民眾認為,上至“總統”、下至行政官員與“立委”、“民代”,是造成近年來臺灣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責任人。批評者指出,臺灣的租稅制度,就是最好的富人減稅、窮人納稅“典範”。楊瑪麗,同前引文,2000年第224期,第81頁。
2�貧窮的危機感
資誠會計事務所副所長陳永清分析認為,臺灣現行的賦稅制度,不但不能發揮財富重分配效果,甚至是在懲罰辛勞工作的人。因為政府課稅,“重點在課辛苦工作者的稅,而沒有課資本利得的稅”。例如,一個薪資所得每年超過15萬元的勞工要納稅,利息所得一年27萬元以內卻免稅。他問: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