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抬手,示意不必,然後向唐通問好!
唐通說:“吳將軍不必客氣。”便將李自成的只要吳三桂能歸降大順,便能封他為侯的意思說了出來。
吳三桂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唐通見吳三桂如此,以為他在看李自成的誠意,便連忙將李自成讓自己帶來犒賞吳三桂的幾萬兩銀子拿出來,然後說:“將軍父親要我帶來家書一封。”
吳三桂邊看信心裡邊發笑,對我父親已經那樣,又何來家書?但看字跡,又確實是父親字跡。他想:要麼是父親已降,但這種可能性很小,或者說即便是,也非本意;要麼是父親現在處境很差。想到此處,他的內心不由熱血沸騰!
但吳三桂盡力地控制住自己。一是因為父親與陳圓圓在他們手中,投鼠忌器;二是目下自己處境也艱難,無力與李自成抗衡。於是,吳三桂好言撫慰了唐通,並表示願意受封。
唐通便留下副將在外駐守,自己跑到北京報喜去了。
四、吳三桂打算聯合清政府抗擊李自成
唐通一走,吳三桂便又是召集眾將商量。他感到現在是迫在眉睫不得不拿出切實可行的方針來的時候了。
吳三桂把自己如何處置唐通的事一說,眾人稱善。認為這樣既可以穩住李自成,為自己贏得了時間,又可以為自己留條後路。
吳三桂說:後路是沒有了!眾人一驚,齊刷刷地看著吳三桂。其實,他們心裡都明白,這一時刻終於要到來了。但儘管這樣,自己卻不能說。
吳三桂說:“我打算滅李復明!”
眾將說:“好!我們與將軍一起奮力抗李。”
吳三桂說:“僅有大家與我一起血戰是不夠的。大家都明白,李賊賊眾勢大,我們卻兵微將寡,要抗李還得另尋良策。”
眾人一下子便沉默起來。誰都知道吳三桂的言下之意,誰也知道吳三桂之所以不往下說的原因。
吳三桂希望一個人先提出來,自己便來個順水推舟,自己也可以少幾分罪責。然而,他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說話,依然是先前時的僵局,吳三桂有些按捺不住了,但他盡力剋制著自己。他明白,誰先提出聯清抗李的計策,誰便會成為千古罪人。這就是他之所以不好先說出來的原因,也是眾人不好先說出來的原因。
雖然彼此心照不宣,卻無人開口說話。
吳三桂在想:不與清兵聯合,明擺著是死路一條。與清兵聯合,雖然獲罪,卻能保持明朝一線生機,可以圖將來發展。同時,不管是誰先提出來這方法,只要自己採納,自己便都會成為罪人。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一人承擔算了。於是,他的內心便有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悲壯感。
吳三桂將眾人巡視一遍之後,極其悲傷地說:“滿清雖然是我們的敵國,而李自成既是國敵,又是我家敵。所以,我想與其無力抗李,還不如聯清抗李。不知眾將意下如何?”
眾將一聽,心裡舒了一口氣,然後紛紛稱好。
吳三桂倒沒有想到此計會受到眾人贊同,他心中的罪孽感又減少了幾分。吳三桂問:“現在請大家暢所欲言,拿出方案來。”
事情說到這個份上,大家心中似乎已經沒有什麼顧忌了。這就好比一個妓女面對一個嫖客,起先是扭扭捏捏的,但一旦說妥,便知是那麼一回事了,乾脆直奔主題。
胡守亮說:“我認為聯清雖好,但要慎重!”
吳三桂連忙問:“如何慎重?”
胡守亮說:“我與清兵歷來勢不兩立,現在也沒有到可以同窠共穴的地步。因此,我主張我們仍然要留一手。”
孫文煥問:“你只管照直說,何必吞吞吐吐的,惹得我心裡難受。”
胡守亮一笑,說:“我們只是聯合清軍,但不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