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上,不過因欽天監和教坊司都未設立,故此兩制由禮部權且責成。
太平軍第三鎮丙旅將士充任的錦衣親軍依次而列,於行宮中門上設雲蓋、宣讀案。另備座輦、儀仗於殿外侯命。
辰時三刻,唐王於禮官引領下至大殿,座殿中,文武百官具禮服行禮,禮畢,即由禮部左侍郎洪士銘宣讀監國諭。
“昔我太祖高皇帝廓清宇內,一掃胡氛;成祖文皇帝廣播天恩,威震華夷。仁治義育、累洽重熙,歷三百年矣!不意一朝國變,犬羊飛渡,先有安宗北狩之痛,後有紹宗蒙塵之難;皇上(永曆)御宇以來,聖德彰明、推誠懋勤,四方歸心、赤子還朝,一時有兩蹶逆酋之功,八省恢復之盛。然內有孫(可望)、陳(邦傅)諸奸謀叛,外有賊虜眾兇交迫。以致雲貴不守、滇京喪亡。
今車駕南巡沙漠、海內虛君。統緒幾失,國危旒綴。雖閩粵尚存,眾心惶惶。今爾諸臣士民,連箋勸進,至再至三。孤德涼薄,雪恥未遑,然念切同舟,志固中興。恐祖宗社稷,淪於賊手;憂兆姓父老,復陷胡塵。故勉其請,俯順輿情,允從監國。
謹於永曆十三年六月初五日,朝見臣民於廣州,以張皇六師,迎還玉輅,復高皇之威光,出黎民於湯火。諭下,佈告遐邇,鹹使聞之!”(未完待續。)
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
有關書評爭論,只引用兩史點明。
一、漢獻帝時朝廷一應設定俱全,然國事出於丞相府。
二、孫可望安置永曆於安隆,朝廷內閣六部官衙職事也是一應俱全,然國事出於貴陽國主府,未見連面子上的事情都不做的。
。。。。。。。。。
唐王監國殿禮於原紹武行宮內舉行,外面的廣州百姓自是沒法親眼目睹監國千歲即位之禮,但這卻絲毫不會減淡百姓們的熱情。因為從今天起,廣州城就成了監國殿下行在,很多人分不清監國和皇帝有什麼區別,所以在大部分看熱鬧的廣州百姓心中,他們以後就是天子腳下的臣民了。
人群之中不但但是看熱鬧的百姓,也有一些身著儒衫的讀書人,這些人有的支援唐王監國,有的卻認為唐王不應該監國,至少現在不宜監國。因為天子只是暫避緬邦,並不是一去就不回,唐王如此匆匆稱監國,萬一天子再次迴鑾,豈不彆扭?到時,唐王這個監國如何自處,難道還要來一次唐桂相爭不成?
支援唐王監國的卻也有自己的看法,大抵便是永曆膽小無能,自己棄國,唐王監國順天應人,誰讓永曆自個不爭氣呢。他要真有臉從緬邦回來,那也是不能再當這天子了,內禪做太上皇當不失明智之舉。
有人卻是想的更遠,廣東是太平軍的地盤,那太平軍的大帥拼死拼活打出來的地盤,難道真好心送給唐王不成?所以啊這事八成就是立個傀儡,將來這太平軍要是真能把韃子給逐到關外去,太平軍那大帥鐵定是要自立的。屆時唐王這個傀儡能落個安樂公的好下場,便是朱家祖墳冒煙了。畢竟永曆這一跑,可是坐實了明失其鹿,群雄相爭的局面了。這當口,管你明還是清,誰實力強,誰能搶得到,這江山就歸誰。持這種想法的多是對明朝失望至極的讀書人,不少人在清軍來時不乏有過投效之念。
當然,看得遠、想的遠的人畢竟少,眼下,大多數百姓還是真心為唐王能夠在廣州監國感到高興。
一大早就跑來看熱鬧的閒漢張四一臉愜意的望著遠處的森嚴戒備的監國行宮,對身邊幾個年輕玩伴笑道:“哎,還是天子腳下的感覺好啊!”
一個閒漢好奇道:“四哥,這天子腳下有什麼好的?是能讓咱撿到銀子了,還是能讓咱撈著小媳婦了?”
“瞧你這出息勁。”張四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你們想啊,別的不說,就這天下有幾個地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