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社群。我們所說的不是這個地方的富裕程度,恢復力並不只是由一個社群的資源所決定的(儘管這當然會有所幫助),也不是全由其官方機構掌握的力量來決定的(這當然也會有所幫助)。與此相反,我們發現,堅韌的社群在面對破壞、修復破壞時,往往更多地依賴於非正式網路和深度合作的信任。官方為增強社會恢復力,經常自上而下推行一些政策,這些努力往往趨於失敗,而那些對人們日常生活起到潛移默化影響的方式卻往往最後總能大獲成功。

每當我們發現某個堅韌的社群或組織時,也幾乎總是會在其核心附近發現一類極為特殊的領導者。無論年齡性別如何,這些溝通型的領導者往往是發揮關鍵作用的幕後英雄。他們作為各種人之間的紐帶,將各式各樣的網路、觀點、知識體系和計劃編織成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過程中,這些領導者促進了當地施政的靈活性——他們能夠將各式各樣的官方機構與非正式團體拉攏合作,共同應對危機。

導言(10)

信仰、價值觀、思維習慣、信任與合作、認知多樣性、強有力的社群、溝通型領導者以及靈活的施政,這些基本元素為社會恢復力提供了生長髮展的沃土。綜合起來,就成為一種增強恢復力的新方法,可以支援各種社群、組織以及處於其中的人們。

我們可以透過恢復力這個概念來透視一些重大問題,從一種新角度來考察它們:企業規劃(企業應該實行什麼樣的預防措施以應對突發情況?),社會發展(怎樣增強處於危險中的社群的恢復力?),城市規劃(災難到來的時候,怎樣確保城市的基本設施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國家能源安全(怎樣合理調配能源和基礎設施配置,以應付能源系統中不可避免的衝擊?)。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會影響的一點是:我們自身(在生活中總有無法避免的挫折,在這些艱難困苦面前,我們有沒有辦法保證自身的恢復力?)。

在此背景下,恢復力迫使我們認真對待失敗的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接受人類的知識和眼界存在侷限性的現實。它假定我們並不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遇到問題往往會大吃一驚,犯個錯誤也很正常。雖然這裡我將恢復力作為一個理想的目標來提倡,但作為一種系統屬性,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中性的,並不必然是一種美德:恐怖組織和犯罪組織往往也有著高度的恢復力,原因跟我們前文所提的一樣。我們將在本書中讀到,在對恢復力進行探究時,我們從“壞人”身上學到的東西絕不比從“好人”身上能學到的少。

此外,恢復力思想也並非只是讓我們放低姿態去應對不確定性和風險。與此相反,透過鼓勵適應性、靈活性、合作性、連通性以及多樣性,恢復力的思維能夠帶給我們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並且在更深的層次上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提高自己的恢復力對於度過下一次危機、提升自己在災難面前的生存機率來說非常重要,但是我們所獲得的益處不限於此。

在後續討論中,讀者們還會看到一些不斷重現的基本原理。第一個是“整體論”。在一個複雜的系統中,單單提升某個部分或某個組織層面的恢復力,有時會(意外地)導致其他部分脆弱無力,反而讓整個系統毀於一旦。相反,放眼全域性則大有裨益: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便可以透過改進系統的某個部分,來強化其他部分的恢復力,系統的整體恢復力也會因此提高。

更重要的啟示是,為了增強恢復力,我們往往需要在多模式、多領域和多規格下工作——一方面我們要關注感興趣的東西,另一方面更要考慮系統中運轉得過快或者過慢的齒輪,還要檢查那些突然收縮或擴張的部分。請各位讀者回憶一下在玉米餅暴動中發揮影響的各種因素:某些因素來勢迅猛,例如卡特里娜颶風;另一些因素髮展起來則較為溫和,比如玉米和石油之間日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