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強的價格聯絡;還有其他一些因素髮展起來則更為緩慢,例如墨西哥在經濟上對進口玉米的依賴。節奏不同的各個部分相互作用,放大了破壞的效果:如果不對這種相互作用加以考慮,任何對於系統的小修小補都無法獲得長久的成功。
導言(11)
你還會注意到,恢復力策略的原理常常能在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得到最純粹的體現,不論是一個單細胞,一個物種,還是整個生態系統。這不足為奇,因為恢復力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動態系統的共同特點,而生命正是地球上迄今最有活力、最持久的系統。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贊同某種神秘的“Kumbayah”自然主義。生命系統往往錯綜複雜,其執行方式也不是最有效率的——很多情況下處於一個持續變動的非平衡狀態。生命系統本身有各式各樣的工具和策略,但它們卻很少有發揮作用的機會。攜帶著這些有用但又很少生效的機制對細胞、生物體和生態系統都會造成實質性的負擔:減緩生長,降低最高效率,限制區域性所能獲得的資源,從而累及系統整體。t米t花t在t線t書t庫t ;book。mihua。net
同樣,在現實社會中推行這類策略也不容易,在政治上尤其不可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以損害短期效益為代價,來為一個不一定會發生的危機做準備,提高將來度過危機的機率。當然,這種危機很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未雨綢繆就像是在晴天賣雨傘,即使環境再好,仍然是個艱鉅的任務(關於這一點可以詢問任何一個政企領導人),更何況是在現在這個痴迷於賺快錢的世界,沒有耐心的股東、季度盈利報告、兩年一次的選舉、緊迫的財政預算等,一切都是那麼浮躁。若非如此,我們本可生活在一個泡沫更少的世界中,人們也不會抱怨參加消防演習浪費了他們的時間。
生命系統還具有極強的週期性。恢復力研究奠基人之一,生態學家C·S·霍林(C。S。“Buzz”Holling)將其稱為“適應性迴圈”,由四個不連貫的迴圈階段組成。首先是一個迅速的“增長階段”,這個時期的生命系統相當於幼年期的森林,基礎資源被聚集起來,相互之間開始互動、組合;接下來是“保護階段”,這個時期的生命系統像成熟一些的森林,能夠更加高效地鎖定和利用資源,但與此同時整個系統也會變得愈加脆弱;在此之後是“釋放階段”,系統在此階段中通常發生一次故障或崩潰,資源被分散;最後則是“重組階段”,整個迴圈又重新開始。
儘管不是所有系統都一絲不苟地照此執行,但適應性迴圈可幫助我們理解生態領域之外許多實體的恢復力。例如在工業領域,適應性迴圈就無所不在。再想想,同樣的故事在商業領域也在不斷重演:某創業公司推出一項新產品或服務,市場需求極為旺盛。透過最佳化創意和大幅削減非營利性因素,該產品銷量增長非常迅速,這家公司得以擠壓其他較小競爭對手,佔據大部分市場,獲取豐厚利潤。然而沒過多久,又一個競爭對手橫空出世,憑藉新產品在市場站穩了腳跟。原來那家創業公司突然發現,之前造就其成功的最最佳化配置,反倒成為現在無法適應市場、跟不上最新市場行情的罪魁禍首,公司迅速衰落了。結果呢,公司原來的人力資源重回市場,新一輪創業迴圈又開始了。增長、保留、釋放、重組,聽起來很耳熟吧?這個故事在市場上曾一再重演:比如底特律在20世紀70年代面臨的石油危機,微軟在20世紀90年代面臨的網際網路興起,索尼在21世紀初面臨的來自iPod(蘋果公司出品的一款多媒體播放器)的競爭。
導言(12)
在恢復力討論中,另一個相關主題是網路的重要性。網路指的是一個通用、概括的參考系統,用以描述各種資訊、資源和行動是怎樣在許多複雜系統中執行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