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但我軍今日率先據守要道,佔據有利地勢,突然伏擊,必可擒之。”

再說李密從桃林(靈寶)逃脫,渡過陝州後,見追兵未至,以為已擺脫追捕,便放慢行軍速度。

隋唐陝州即現今河南省三峽市陝州區,在桃林(靈寶)的西方,兩地相距約40公里。陝州地處黃河中游,東據崤山,西接潼關,是連線中原與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陝州在唐代是中原西進的要地,控制著兩京(長安和洛陽)之間的水陸交通,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意義。

李密過了陝州,見無追兵,但他萬萬沒想到,盛彥師早已在前方熊耳山山谷中設下天羅地網。

當李密軍行至山道中段時,突然伏兵四起,箭如雨下。因山道狹長崎嶇,李密軍首尾不能相顧,亂作一團。

混戰中,李密與王伯當並肩作戰,終因寡不敵眾,雙雙戰死。盛彥師遂命人割下二人首級,快馬送往長安。李淵聞訊,賜盛彥師葛國公爵位,仍領熊州總管職務。

這場發生在桃林縣的驚變,以李密的徹底失敗告終。《舊唐書》評曰:\"密雖梟雄,終為唐室所擒,非戰之罪,時也命也。\"這個曾叱吒風雲的瓦崗軍領袖,一代梟雄,最終在政治博弈中敗下陣來,死於自己的“羞恥心”,成為唐初統一大業中的一段插曲,李密被殺時年僅三十七歲。

作為瓦崗軍的領袖,李密曾擁有強大的勢力,甚至一度有望逐鹿中原。然而,在歸順唐朝後,李密並未得到預期的重用,反而被邊緣化,這讓他深感屈辱。尤其是在桃林之變中,他因不滿唐廷的冷遇,試圖東山再起,卻因倉促起事、準備不足而失敗。最終,李密選擇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既是對現實的無奈妥協,也是其自尊心無法承受落差的結果。可以說,李密自身的羞辱心態,驅使他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李密的首級被送往長安示眾後,他的屍體則被自己的親信埋葬在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後由李世積(徐世積,朝廷賜姓李)為其守墓。

李密之死,標誌著瓦崗農民起義軍的徹底覆滅。然而,天下並未就此安定,唐朝朝廷還面對著十大割據勢力,其中佔據東都洛陽的王世充,不久建立鄭國,是唐初的主要對手之一;控制河北的竇建德,建立夏國,勢力強大;在河北繼續反抗唐朝的竇建德及其部將劉黑闥;佔據江陵的蕭銑,控制長江中游,建立梁國對抗唐朝;佔據江淮地區杜伏威,雖然宣稱歸順唐朝,但仍保持一定獨立性;杜伏威舊部輔公祏,在杜伏威歸順唐朝後繼續在江淮地區反抗唐朝;佔據朔方的梁師都,依附於突厥,長期與唐朝對抗;佔據山西北部的劉武周,同樣依附突厥,與唐朝對抗;佔據河北北部的高開道,也在依附突厥,與唐朝對抗;以及不久前建立涼國,佔據河西走廊的李軌仍在滅亡之路上垂死掙扎。

唐朝初年,面對這些割據勢力的威脅和複雜的局勢,皇帝李淵將如何運籌帷幄,逐步平定四方?下一章,我們將繼續講述這段風雲變幻、緊張刺激的歷史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