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進一步促進了許昌的經濟發展。三國時期,許州為魏五都之一,魏文帝曹丕改為許昌。

許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孕育了許多傑出的文化人物,如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今許昌還是中國花木之鄉,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及眾多旅遊景點,如曹魏古城、春秋樓、灞陵橋、許昌博物館和許都公園等。曹魏古城是三國時期曹操的治所,充滿了歷史氣息;春秋樓是著名的古建築群,展示了古代建築的精美藝術;灞陵橋因三國傳說而聞名;許昌博物館展示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今日許昌更有商界傳奇“胖東來”,胖東來大型超市,其影響力不僅限於許昌,其“虹吸效應”吸引了大量遊客和消費者,帶動周邊商業發展。透過與當地文化的結合,胖東來提升了許昌的城市形象,成為許昌的一張亮麗名片。

張善相在投降唐朝後,被唐高祖李淵授予伊州總管職務。

隋唐時期的伊州即現今的汝州市,是河南省平頂山市的一個縣級市。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治所梁縣城,即現今的汝州市區。大業二年(606年),改伊州為汝州,此後汝州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汝州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貫穿全境而得名,此地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著名的九峰山風景區、風穴寺等。汝瓷、汝石和汝帖被譽為“汝州三寶”,展示了汝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李密當時命人從桃林(靈寶)前往伊州(汝州)求援,兩地相距二百餘公里,估計是周邊可依靠的力量都已耗盡,實在無外援可用,已經處於非常絕望的戰略處境,可謂“窮途末路”“困獸猶鬥”。

李密此時就像被困住的野獸,雖然形勢極為不利,但仍試圖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反映出他雖身處絕境但仍不甘失敗的心態。

此時,熊州右翊衛將軍史萬寶已接到警報。

隋唐熊州相當於現今的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宜陽縣在桃林(靈寶市)的西方,兩地相距約一百七十公里。熊州治所在現今的河南省宜陽縣西韓城鎮,熊州領有宜陽、澠池、永寧三縣。到了唐朝,熊州一度被廢置,後來在唐高祖武德元年復置,並改宜陽縣為福昌縣,下轄福昌、澠池、永寧、長水四縣。

今宜陽縣(古熊州)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自東周時期置縣已有2400多年曆史,是召伯聽政之處、“詩鬼”李賀故里,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蹟。同時,這裡還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如花果山、錦屏山、靈山等。除李賀故里外還有虎頭寺石窟等歷史遺蹟,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尋跡。

熊州右翊衛將軍史萬寶我們前文已經詳細介紹過,他原為長安豪俠,因幫助他人而被稱為“長安大俠”。在隋末動盪時期,他與李神通等人起兵響應李淵,共同對抗隋朝。唐初,曾任行軍總管、原國公等職,最終被封為原國公。

得知李密再次反叛,史萬寶對行軍總管盛彥師說道:“李密驍勇善戰,又有王伯當相助,如今決意反叛,恐難抵擋。”

盛彥師卻胸有成竹:“請給我數千精兵,必取其首級。”

史萬寶追問計策,盛彥師笑而不答,只道:“兵法尚詐,不可輕言。”

史萬寶聽後不再追問,便許數千精兵交由盛彥師。盛彥師立即率軍翻越熊耳山,在險要處設伏。他命令弓弩手埋伏於高處,刀盾手藏於溪谷。

有部將不解,問道:“聞李密欲往洛州(洛陽),將軍為何進山設下埋伏?”

盛彥師解釋道:“李密非常狡詐,對外聲稱要前去洛陽,實乃聲東擊西之計,他真正的目的實欲經襄城與張善相會合。我軍在山中埋伏,待其入谷,山路險狹,雖然敵我雙方都難以施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