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籌集軍響(第1/3頁)
章節報錯
近來,京都之內風雲詭譎,暗流湧動。三皇子與太子之爭,漸入白熱化,二者皆傾盡全力,欲率先籌得五十萬兩白銀。其背後,敬國公與秦太師亦是殫精竭慮,為所輔之人謀算佈局,費盡心思。
初始,雙方遣人穿梭於高門府邸,挨家募款。然諸多權貴雖富甲一方,卻不乏吝嗇之徒,一番奔走,所得不過寥寥無幾。無奈之下,只得將目光移向富賈之家,妄圖從那些富埒陶白的商戶處覓得鉅款。
三皇子捷足先登,不知使何手段,求得聖上親賜墨寶三幅。那御筆所書,筆鋒蒼勁,力透紙背,字字皆為殊榮。他便攜此稀珍,直入京城巨擘李家、楊家、周家之門。此三家於商界堪稱執牛耳者,聞三皇子來意,又見御賜墨寶,李家率先傾心,擇 “仁厚載商” 四字,意以仁德為本,承載商途昌盛;楊家不甘示弱,選 “義商報國”,盡顯忠君愛國、輔國興商之壯志;周家斟酌良久,敲定 “忠君懋業”,既表赤誠忠心,又祈商業繁昌。一幅墨寶作價二十萬兩,均攤一字,便是五萬兩天價。三家出手豪闊,共捐六十萬兩紋銀,加之先前高門所募散銀,三皇子此番竟一舉募得七十萬兩之數,一時間於皇上御前備受讚譽,風光無限。
太子聞此訊息,心中五味雜陳,滿是酸澀憤懣。眼見三皇子風頭無兩,自己卻一無所成,自是怏怏不樂,苦思冥想卻無良策。無奈,只得頻頻使人催促敬國公,言辭間焦急不耐盡顯,責令其速謀應對之計。
敬國公這幾日亦急得唇焦口燥,心火上湧。恰逢薛安之在二皇子遠赴雲中後,每十餘日便歸國公府探視一回。這日,薛安之踏入府門,見父親愁眉緊鎖,長吁短嘆,問明事由後,柳眉輕挑,說道:“女兒有籌銀之法,唯看父親擇取哪種。”
敬國公聞言,雙眸驟亮,急切望向薛安之,開口道:“我兒目下局勢危急如火,你有何主意但說無妨,為父悉心聆聽。”
薛安之美目盈盈流轉,略作沉吟,繼而輕聲說道:“父親,當下三皇子既已從那巨賈豪商處募得重金,高門大戶亦多為其所用,我等若依舊循此前舊徑行事,恐難有所斬獲。依女兒淺見,不若將目光投向那新近崛起之商會。此類商會雖說根基尚淺,然個個皆懷壯志,渴盼能於京城這繁華之地穩穩立足。若咱們許以日後護佑之諾,再抬出太子殿下威名,想來必能引得他們紛紛解囊,踴躍相投。
再者,女兒思量,可舉辦一場詩詞大會。四方文人雅士、莘莘學子皆可參與,入場券作價一兩銀子。而這大會最誘人之處,便是皇上將親臨現場,當場授予魁首官位,此正乃不拘一格降人才之舉。只是這一節,還需父親進宮與皇上悉心商議。如此一來,那些文人墨客哪個不想憑此良機一展身手,博得皇上青睞?第二名賞紋銀五千兩,第三名賞紋銀兩千兩,至於這詩詞大會何處舉辦、席位如何排布,其間大有門道。若皇上屆時果真親臨,那場面必是恢宏壯闊,蔚為大觀。
還有一策,父親手中攥著諸多官員把柄,大可徑直以此相脅,令其出資換得前程安穩。只是這法子過於陰鷙狠辣,易結仇怨,且不留轉圜餘地,女兒以為,不到萬不得已,不宜輕易動用。”
敬國公聞罷,捻鬚大笑,讚道:“我兒聰慧過人,若為男兒身,定不遜色於你那兩位兄長!且容為父思量,如何將這詩詞大會辦得聲勢赫赫。彼時入場之達官顯貴、富商巨賈必不在少數,這席位嘛,便依前後之序待價而沽,低者百兩,高者萬兩一位,如此一場詩會下來,少則五六十萬兩入賬,多則逾百萬之數,妙哉,妙哉,果真是絕妙好計!”
得了這般主意,敬國公心焦難捺,不及整飭衣冠,便匆匆進宮,與太子閉門密商。二人商議良久,又招來一眾幕僚,你一言我一語,細細斟酌籌謀。末了,由太子親書一份奏摺,工工整整呈於皇上御案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