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備受矚目的詩詞大會,歷經三日精彩角逐,終是緩緩落下帷幕。數千名參賽學子,各展風采,逐鹿詩壇,而其中一位來自中州的寒門學子李青安,一路過關斬將,脫穎而出,一舉斬獲魁首之位。

眾人目光齊聚於他,驚歎、欽佩之聲此起彼伏。此時,禮部官員神情莊重,手持任職文書,款步上前,當眾展開那黃綾卷軸,聲如洪鐘般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學子李青安,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於詩詞大會拔得頭籌,實乃我朝之幸,特授翰林院編修一職,望其勤勉供職,為我朝文化昌盛添磚加瓦。欽此!” 宣讀完畢,便將文書鄭重交予李青安手中,自此,李青安開啟了他全新的仕途征程,也為這場詩詞盛會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讓眾人在日後談及,仍對那三日的精彩與傳奇津津樂道。

詩詞大會的喧囂已然散去,可朝堂內外卻依舊暗潮湧動,一場沒有硝煙的 “搶人大戰” 正呈燎原之勢。那些在大會上大放異彩、才情四溢的學子們,轉瞬之間,便成了各方權貴競相角逐的物件,達官顯貴們八仙過海,各施手段,只為將這些棟樑之才招致麾下。

此番詩詞大會,由太子牽頭籌備,自始至終,東宮都掌控著大局。如今一瞧,這一招棋下得著實精妙,獲利之豐,令人咋舌。不提大會期間各方慷慨解囊,籌集的銀兩竟逾百萬之巨,單說人才方面,東宮已是收穫滿滿,所收納的幕僚無一不是人中龍鳳,機敏聰慧、智謀超群,假以時日,必為太子的左膀右臂。經此盛會,太子禮賢下士、愛才惜才之名,仿若一陣疾風,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市井街巷間盡是讚譽之音。

三皇子在府邸聽聞這些傳聞後,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在屋內來回疾走,手中的摺扇被他捏得幾近變形,盛怒之下,抬手將幾個精緻的茶盞狠狠摔碎在地,瓷器破碎之聲在靜謐的屋內格外刺耳。他向來恃才傲物,平日裡最是看不上太子那副溫和守拙的模樣,只當他是個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滿心期許著此次軍餉籌備,自己能憑藉手段與謀略將太子比下去,讓朝堂眾人認清到底誰才是能堪大任的皇子。沒料到,現實卻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他的臉上。

太子不僅將詩詞大會操辦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還順勢網羅了大批賢才,這怎能不讓三皇子妒火中燒,憤恨難平。每日在府中大發雷霆,下人們皆噤若寒蟬,生怕觸了黴頭。而另一邊,太子府內卻是一片祥和,新入幕的幕僚們與太子相談甚歡,共商大計,諸多關於民生、軍事的良策一一湧現,太子的聲望與日俱增。

薛將軍邊走邊招募兵丁,待軍隊行至雲中之時,薛將軍清點人數,已達十萬人之多,加上雲中戍邊將士,十三萬數對抗匈奴十萬之數,勝算頗大。

加之後面糧草,衣物,藥品源源不斷從京中運來,更是讓軍心大振。士兵們看到充足的物資,知曉朝廷對此次出征的重視,一個個摩拳擦掌,眼中滿是鬥志。

當薛將軍與二皇子一路疾馳,終於趕到雲中城時,入目的盡是一片悽慘悲涼之景。

往昔那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街市早已沒了生氣,仿若死寂之地,殘垣斷壁七零八落,隨處可見,刺鼻的硝煙如陰霾般,還在空中悠悠飄蕩、久久不散。

流離失所的百姓們,有的聲嘶力竭地哭喊著,在廢墟中瘋狂翻找失散的親人;有的失魂落魄,癱坐在斷壁殘垣之間,眼神空洞無神,滿是絕望與無助。街邊偶有幾具屍首橫陳,鮮血已然乾涸,凝結成一灘灘暗紅色的斑塊,無聲地訴說著不久前那場驚心動魄、慘烈無比的戰事。

薛將軍瞧著這般慘狀,濃眉緊鎖,拳頭下意識地攥緊,心中怒火中燒,悲憤填膺。二皇子亦是面色凝重,凝視著眼前的破敗荒蕪,深知此番前來,肩負的責任如山般沉重。

就在眾人沉浸於這滿目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