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看到那新奇的三輪腳踏車後,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內心湧起了為百姓謀福祉的強烈願望。他立刻召來朱高熾,父子二人在書房中開始熱烈地商議如何推廣這一創新成果,以及如何在製造過程中最大程度地節約成本,從而為老百姓帶來切實的福利。

書房內,朱棣神情專注,目光堅定地看著朱高熾說道:“熾兒,此三輪腳踏車乃利民之創舉,務必思量周全,使其普及於百姓之中。”

朱高熾微微頷首,回應道:“父皇所言極是,兒臣以為,當先在幾個郡縣試點推行,觀察成效,再逐步擴充套件。”

朱棣手撫鬍鬚,點頭表示贊同:“嗯,此計甚好。然,成本之節約亦為關鍵,需尋得物美價廉之材料,莫讓百姓因價格而卻步。”

朱高熾思索片刻後說道:“兒臣覺得可鼓勵民間工匠參與制造,集思廣益,或能尋得更佳之法降低成本。”

就在朱棣與朱高熾全心謀劃之時,朱高燧和朱高煦卻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在私下裡議論紛紛,言辭間充滿了質疑和不滿。

朱高燧撇撇嘴,不屑地說道:“這所謂的三輪腳踏車,不過是一時的新奇之物,能有多大用處?耗費精力去推廣,實非明智之舉。”

朱高煦更是陰陽怪氣地附和道:“就是,此舉說不定勞民傷財,還不如多關注些軍事防禦之事。”

然而,朱棣對於他們的這些話,只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並未放在心上。他深知作為帝王,要有平衡各方權益的策略和智慧,不能因偏聽偏信而影響大局。一味地打壓朱高燧和朱高煦的言論並非良策,同樣,也不能助長他們囂張的氣焰,擾亂朝綱。

時光匆匆,又一年過去了,如今已是永樂五年。這一年,張嫣的生活忙碌而充實。她一方面頻繁前往工部,檢視腳踏車的製造進度,另一方面還要投身於《永樂大典》的修訂工作,忙得不可開交。

清晨,陽光剛剛灑在宮廷的屋簷上,張嫣便已起身。她簡單地梳洗完畢,用過早膳後,便匆匆趕往工部。

工部的工坊裡,工匠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張嫣仔細地檢視每一個製造環節,不時與工匠們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這車架的連線處還需再加固一些,確保其能承受更重的貨物。”張嫣指著一輛正在組裝的三輪腳踏車說道。

工匠們紛紛點頭,按照她的指示進行改進。

“車斗的尺寸是否可以再加大一些,以滿足百姓更多的載貨需求?”張嫣又問道。

一位工匠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回答道:“娘娘,我們正在考慮這個問題,會盡力做到既實用又不影響騎行。”

張嫣滿意地點點頭,繼續在工坊中穿梭,關注著每一個細節。

從工部出來後,張嫣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存放《永樂大典》資料的宮殿。

殿內,堆積如山的書籍和文稿讓人心生敬畏。張嫣與眾多學者一起,認真地查閱、校對、整理著每一份資料。

“此處的記載似乎與史實有所出入,需再考證一番。”張嫣指著一行文字說道。

身旁的學者們紛紛圍過來,共同探討解決方案。

“娘娘,或許可以查閱其他古籍,相互印證。”一位學者提議道。

張嫣贊同道:“好,那就立刻派人去尋找相關古籍。”

一整天下來,張嫣幾乎沒有片刻停歇。但她並未感到絲毫疲憊,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

夜晚,當宮廷陷入一片寧靜,張嫣仍在燭光下思考著白天的工作。她在心中默默盤算著接下來的計劃,如何進一步提高腳踏車的質量和產量,如何加快《永樂大典》的修訂進度。

日子一天天過去,張嫣始終保持著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她的身影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