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宋哲跟李曉峰留下來在白遠山家裡吃了午飯。餐桌上擺滿了豐盛的菜餚,香氣四溢。

白遠山的愛人朱英手藝非凡,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

“來,曉峰,多吃點,年輕人正在長身體呢。”朱英熱情地招呼著他們。

李曉峰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謝謝阿姨,這菜太好吃了。”

宋哲也笑著說道:“白夫人的廚藝真是越來越精湛了。”

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天,氣氛溫馨而融洽。

下午李曉峰去給巴教授送去了改好的稿子,這是在課堂上答應人家的,必須送到。當然跑不了巴利朋的一頓讚譽。

“曉峰啊,你這稿子寫得真是不錯,很有深度和見解。繼續努力,未來可期啊!”巴利朋教授笑著說道,眼中滿是欣賞。

李曉峰謙虛地說道:“巴教授,您過獎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還得請您多多指導。”

放下稿子,沒有待多久李曉峰就返回了宿舍。他的心情既興奮又有些忐忑,不知道那篇聯合署名的稿子會有怎樣的命運。

白遠山動作也是迅速,李曉峰他們離開後就立即帶著三人聯合署名的稿子趕往了社科院。

社科院會議室裡,幾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對著幾張 a4紙列印的稿子進行著激烈的討論,那場面一點也不文雅,就像菜市場小販吆喝一樣。如果有人在場,一定會感到難以置信,一群享受著國字號津貼的國家智囊團成員竟然會有如此接地氣的一幕。

“老白,你這是從哪兒找來的這篇文章?觀點很新穎啊!”一位老者激動地說道。

“是啊,這對我們當前的經濟形勢分析得很到位,提出的應對策略也很有可行性。”另一位老者附和道。

白遠山微笑著說道:“這算是我一個學生寫的,我和宋哲給他提了點建議。”

“學生?現在的學生都這麼厲害了嗎?”大家紛紛表示驚訝和讚歎。

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爭論著稿子中的觀點,有時甚至因為意見不合而大聲爭吵,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對這篇稿子的重視和對真理的追求。

學生事務部團委辦公室,孫德林忙完了手裡的工作,從櫥子裡提上了一盒茶葉,向著校家屬區而去。孫德林要去看望的是她的老師,政法學院的教授朱英,也就是白老的妻子,現在已經退休在家不教課了。

孫德林一路上心情愉悅,想著能見到許久未見的老師,心中充滿了期待。

朱老夫人也是閒不住,愛人出門後,朱英就忙著收拾家裡的衛生,打掃完廚房,又想起丈夫上午用過書房,就又向著書房而去,書房由於朱英每天早上都收拾,其實很乾淨。唯一的不同就是桌子上扔的廢棄稿子,這是李曉峰拿來的第一版本的《國內經濟該如何應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手稿。

看著團做一團的稿子,朱英也有些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篇文章能夠引起丈夫這樣重視。她輕輕展開那皺巴巴的紙張,開始閱讀起來。

剛看了沒幾句,外邊的就響起了敲門聲。

“進來吧!門沒鎖”朱英說道。

孫德林一進門就看見自己老師坐在沙發上看報紙“老師,還得是您啊!退休了還不忘關注時政熱點”。

孫德林以為朱英看的是報紙,作為政法出身的人每日的報紙是必看的讀物之一,甚至都可以說是政法工作的一部分。

他的目光在房間裡掃了一圈,然後落在了朱英手中的紙張上,心中自然而然地認為那是一份報紙。

聽到弟子的話,朱英慈祥地笑了,“德林吶,你也老了,眼睛沒有以前好使咯。”她的笑聲如同春日裡的微風,溫暖而親切。

“老師,您這說的哪裡話,我這不是關心您嘛。”孫德林笑著走到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