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太極:從無到有、即萬事萬物初始之態。

太極:宇宙的起源與萬物的根本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此句出自《周易·繫辭上》,揭示了“太極”作為宇宙本源的核心地位。太極被認為是天地未開、陰陽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它象徵著宇宙未分化之前的統一整體,是生生不息的根源。從這一概念出發,中華文化將太極延伸為一套包含天地、自然、人道的哲學體系,為解讀萬物提供了宏觀視角。

太極的起源:

從混沌到生成,從無極到太極

太極的觀念淵源於中國上古宇宙論思想,其中“混沌未分”的描述尤為重要。《易緯·乾鑿度》中明確指出:“有形生於無形。”這種“有無相生”的思想奠定了太極觀念的基礎。唐代學者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進一步解釋:“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在這一階段,太極不僅象徵宇宙最初的元氣,還意味著宇宙本體未分化的原初狀態。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無極而太極”的理論。他認為,太極雖起於無極,卻具備動靜結合的特性。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陽互為根本。這種對太極動態生成的解釋,將“無極”與“太極”的關係推向哲學高度,成為後世理學的重要理論依據。

太極與陰陽:從兩儀到萬物

《周易》指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段話不僅描述了宇宙生成的層次,也揭示了太極如何透過陰陽的對立統一推動萬物的生長。具體而言,“兩儀”指陰陽二氣,是太極分化後的初始表現;“四象”則進一步分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四種狀態;由此再生成八卦,進而涵蓋萬物。

陰陽的運動特點也由此明確:“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動與靜的交替構成了宇宙執行的基本規律。正如周敦頤所言,“動極而靜,靜極復動”。這種迴圈不息的特性不僅表現為自然的季節更替,也蘊含著社會與人生的辯證關係。

太極的哲學意義: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結合

“太極”的哲學內涵不僅限於宇宙生成論,更深入到本體論的討論。宋代理學家以“理”解太極,認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和。《朱子語類》中,朱熹明確指出:“太極者,其理也。”這一觀點將太極從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具體化為支配萬物執行的基本規則。

另一方面,張載以“氣”解太極,主張太極是陰陽二氣合一的實體。其變化規律既體現為宇宙萬物的生成,也貫穿於天地萬物的運動之中。王夫之進一步發展了張載的思想,認為太極是陰陽統一體,具有內在的運動本性。這一觀點強調了太極的動態性,將其視為一切現象變化的根源。

太極圖:中華第一圖的流變

我認為:在太極圖中,太極就是圓圈的外圍,而內在為陰陽兩儀,外生內、無生有。

太極圖是太極觀念的視覺化表達,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陰陽魚圖”。這種圖形透過黑白兩色的交替與互抱,形象地展現了陰陽相生相剋、互根互化的關係。陰陽魚圖起源悠久,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的龍圖騰文化。據學者考證,陝西永靖出土的彩陶壺上已有類似圖案,被認為是太極圖的雛形。

太極圖的形式在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理論中得到完善。他設計的“太極圖”包含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等層次,系統地展現了宇宙生成的過程。這一圖形不僅為宋代理學奠定了象徵基礎,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太極的文化影響:從哲學到實踐

太極與人道

太極不僅是宇宙的理論模型,也與人類社會的秩序密切相關。朱熹認為,“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