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發言結束之後,議事廳內所有人都開始思考,然後小聲溝通著。

明經科這個,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給讀書人多一條路走,大家都是沒意見的。這件事上誰提反對意見,傳出去了,要被天下讀書人給罵死的。

至於雜科這個,工部是舉雙手贊成的。禮部也贊成,畢竟負責的東西越多,權力相應的也就越大嘛。同理,吏部也同意。

但是吧,這事兒大家也清楚,不是那麼好辦的。

這不是說開了雜科,就完事了的。按照劉平的一貫作風,很明顯這是現在上層把餅畫出來,倒逼下層去自發的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說白了就是,好處給你們放這了,要不要拿,你們自己看吧。

那麼,相應的禮部、吏部就要出對應的考核機制。總不能真的讓老百姓自發的去錘鍊技術、錘鍊醫術吧?那肯定需要地方官員的引導,也需要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援。

看似只是多加一個雜科,其實劉平就是在告訴在座的諸位。接下來幾年,要進一步重視技術的發展,但是這話又不明說。

為什麼不能明說呢?

在場的人也都清楚,這不符合當前的文化語境也不符合當前的輿論要求。都是儒家讀書人,這種奇技淫巧,太過重視,很容易遭人非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在劉備實控範圍內還好,畢竟大家都吃了技術發展的紅利和便利。但這事兒說出去就不好聽,所以劉平才會用這種方式表明自己的態度。

武科也是同樣的。

劃分六部,施行科舉的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是文官利好的,不管這文官什麼出身,但是隻要是參加科舉考出來了,那天然就是文官系統的人。

那麼武科加入之後,既是平衡了文武,同時劉平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態度,文武官員都一樣,沒有誰比誰高貴,誰比誰特殊。

畢竟之前的一次科舉,直接進了三千多人。其中去軍隊的不到三百人。這些人雖然官職不高,但是架不住人多啊,隱約間文官集團已經有壓制武將的感覺了。

不過好在,這是大漢,文武分界沒那麼明顯,所以問題不大。但是劉平還是要防範於未然,開武科,只是第一步罷了。

眾人揣摩著劉平的意思,劉平則老神在在的坐在原位閉目養神。

大概有那麼一兩分鐘之後,孫乾先開口說道:“明經科和武科今年就可以。只不過這武科的考試,可能需要兵部和都督府的幫助。”

孫乾是個聰明人,而且還算是劉平的人。所以在清楚劉平的態度之後,立刻就跟上了。不光讓兵部參與進來,還把都督府給拉上了。

同時,他話裡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明經科和進士科還是我禮部的自留地,你們就不要想了。

一句話,表達兩個意思,還順帶幫劉平敲定了基本的基調。

這就是智慧。

有了孫乾開頭,劉平也沒有反對,大家的討論就有了重點。接下來就是劉備集團的效率了,只用了半天,就敲定了這一次科舉考試的所有事宜。

散會之後,劉備專門跑了劉平的班房。

“德安啊,你覺得今年能有多少人參加這一次科舉?”劉備一臉期待的問道。

劉平看了一眼劉備,道:“不會比之前多的。”

他知道劉備在期待什麼,但是這事兒不是期待就行的。天下讀書人就那麼多,有自信敢來參加科舉能佔多少?而且成都這地方,道路難行,也斷絕了不少人來參加科舉的念頭。

再一個,也不是你成都一個地方開科取士,沒必要跑這麼遠不是?

劉備如今最大的優勢,就是實力最強,最有可能完成一統天下,剩下的,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