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的金色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落,伴隨著悠長的鐘聲,清晨的京師從沉寂中漸漸甦醒。文華殿外,百官分列兩側,身著朝服,低聲交談著。當李辰走進大殿時,目光立刻感受到了這片空間的沉重壓迫。

他努力保持從容,邁著不疾不徐的步伐,沿著鋪著紅毯的中路走向那高高在上的龍椅。腳步聲在空曠的大殿中迴盪,像是一記記敲擊心神的鼓點。他清楚,這並不是單純的走路,而是一場權力的交鋒。

文武百官齊刷刷跪拜,齊聲高呼:“臣等恭迎陛下!”

崇禎停步,微微抬手:“眾卿平身。”

百官起身,站回自己的位置。然而,這些眼神之中並不全是恭敬,更多的是試探和戒備。他感受得到,這些人並未完全將他視為一個值得信任的帝王。

“今日議題,朕想聽聽各位愛卿對魏忠賢遺黨的處置之見。”李辰落座後開口,聲音低沉而平穩。

此言一出,大殿瞬間安靜下來。魏忠賢這個名字雖已成為過去,但其遺留下的影響卻如同深埋的烙印,依然讓朝堂上下膽寒。

崇禎即位後,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清算了魏忠賢,這位曾在天啟年間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最終死於自縊。然而,魏忠賢的黨羽並未因此完全銷聲匿跡,反而在暗中潛伏,等待反撲的機會。

“陛下,”首輔溫體仁率先出列,拱手說道,“魏忠賢一黨罪惡滔天,其爪牙仍遍佈內外,若不徹底肅清,恐後患無窮。”

作為一名現代人,他對溫體仁的歷史評價再熟悉不過。溫體仁是明末三朝元老,歷經天啟、崇禎兩朝,被譽為“內閣首輔之才”。在史書中,他被描述為能力出眾、老謀深算,但同時也因性格偏狹、多疑且過於講求私利而飽受詬病。

他回憶起一段史料:“溫體仁以嚴厲著稱,施政果斷,卻常常壓制異己。他對皇帝忠誠,但這種忠誠更多是為了維護自身權力。有人稱他是崇禎手中最鋒利的刀,也有人說,他是加速大明黨爭的催化劑。”

“鋒利的刀?”崇禎暗暗思索,目光冷了幾分。

他清楚,溫體仁雖然能力卓越,但其一心為皇的忠誠中摻雜了太多的私心。為了打擊異己,他甚至不惜犧牲國家的整體利益,將東林黨當作目標全面壓制。這種手段雖然短期內能鞏固皇權,但長期來看,卻導致朝堂分裂愈演愈烈。

“崇禎需要這樣的首輔,但也被這樣的首輔所牽制。”他嘆了一口氣。

他明白,溫體仁是他手中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但絕不能完全依賴。溫體仁可以為他削弱東林黨的勢力,但如果任由他獨掌大權,大明的內閣恐怕會變成一個只聽命於溫體仁的權力工具。

“既然歷史給了我這個機會,那這一次,我不會讓溫體仁成為黨爭的火種。”李辰冷靜地想著,眼中閃過一抹決然。

他意識到,溫體仁既是利器,也是隱患。他必須在利用的同時,時刻警惕,確保這個“刀”始終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反噬皇權。

“溫愛卿說得有理。”崇禎點點頭,卻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站在右側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

“這不是水太涼頭皮癢的虞山先生麼,”嘴角浮現一抹冷笑。

他很清楚錢謙益在歷史上的評價。作為東林黨的重要人物,錢謙益以博學和文采著稱,被譽為“江左三大家”之一。但他在政治上的表現卻遠不如文壇那般受人尊敬。儘管錢謙益自稱忠君愛國,但他的立場卻常常因利益而搖擺不定。

回憶起歷史中關於錢謙益的記載:在明朝覆滅後,李自成攻入北京,錢謙益投降了大順政權。然而,當清軍入關後,他又迅速轉向清朝,出仕成為禮部侍郎。這種反覆無常的態度,成為後人批評他的重要原因。

“風骨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