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獵這種手藝,很多時候一兩個人根本就幹不了,對於以前以狩獵為主的部落來說,集體生活是弊大於利的。

不過“洞”部落現在已經成功的進入了農耕文明,再過集體生活,就不可行了。

很簡單的道理,人都是有惰性的,同樣是幹活,幹多幹少一個樣,為什麼要多幹呢?

其實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偷懶耍滑的苗頭了。因為人員結構複雜的原因,這種現象已經越發明顯,再不制止,恐怕會釀成大禍。

俗話說好人學不會,壞人僅三天,習慣一旦養成,想要改過來,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姜崖從來不懷疑族人的純樸,也不會對人性抱有期望,更不會去考驗人性,消除隱患最好的辦法還是從制度入手。

不過想要把公有制改變成私有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得考慮進去,不然很容易出現矛盾。

好在華夏幾千年的歷史,有不少的案例可以借鑑。

經過姜崖的仔細思考,又徵求了不少人的意見,總算是有了方案。

第一個就是現有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資源就那麼一點,分得少了不樂意,分得多的不滿足。

姜崖決定分為公有和私有兩個部分。

“洞”部落現在按照家庭為單位進行劃分,不管你是單身漢,還是幾個人生活在一起,這些通通算作一戶人。

現在的資源無非就是土地、陶器、鹽、鐵器、磚瓦房這些東西,每一樣都按照相應的標準,也不會太麻煩。

比如說一個五口之家,就能夠分到10畝土地,1個陶鍋、10個陶碗、5斤鹽、2把鋤頭和3把鐮刀,以及一套5間房的磚瓦房,以及能夠堅持到明年秋收的糧食。

如果是一個人,分到的東西就會少很多,只能得到2畝土地,1個陶鍋、1個碗、1斤鹽、1把鋤頭和單間的磚瓦房,以及能夠堅持到明年秋收的糧食。

之所以這樣安排,也是為了鼓勵大家努力造人,人口越多,得到的東西就越多。

公有資產就相對複雜一點,包括鍊鐵、製鹽、燒製磚瓦、畜牧場等等,這些都屬於公有資產。

既然分配了資產,以後大家如何生活就全靠自己。

“洞”部落也將逐步的轉入自然經濟,以後再想要什麼,用東西來換,生活是好是壞全靠自己的去爭取。

第二個就是納稅的問題,這也是個讓頭疼的事情,要是統一一條標準,種地顯然要吃虧不少。

姜崖仔細考察了“洞”部落的產業,最後根據各自行業的特點,制定了不同的納稅比例。

比如糧食上繳3成稅收,製鹽就上繳6成稅收,燒製陶器5成稅收,燒炭5成稅收,打獵2成稅收,養殖3成稅收,鐵器8成稅收....

反正總得原則就是行業越暴利,收稅就越狠,工種越危險收稅就相對來說要輕一點。

佔便宜大家都喜歡,可談到收稅問題,大家就不理解了。

姜崖又只能給大家進行解釋,首先部落這麼大,總需要人來管理吧,公務員總是要發工資的吧,不然誰來幹活。

然後就是部落總是要搞建設吧,不管是修城牆、挖水渠還是修橋鋪路,這些地方都需要錢,沒稅怎麼修,難道像古代一樣服徭役?

還有就是以後部落發展,新來的人需要安置,因公受傷或者死亡的需要撫卹,科研需要經費、教育需要教師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公家出錢,而且是出大錢,到時候讓大家平攤,誰能樂意。

第三個就是行業劃分的問題,“洞”部落雖然人數不多,產業卻不算少,人人都去種地了,誰來搞建設。可是要強行規定哪個幹什麼,大家又不樂意,畢竟每個人的技能點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