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姝兒,慢慢放出去吧,這個價格可以了。”

王妃有些不願意,“殿下,其實還會再升的,不如再等等?”

“不必了,繼續等下去,糙糧也會漲價的。”

王府有錢,但也是有年度預算的,一個蘿蔔一個坑,便朱老七也不會無理由超支。

今年,王府預留備荒銀17萬元,這才五月頭就花出去一半了。瀛州也會鬧災啊,不比大明內陸來的少,處處用錢。

眼下,備荒銀只餘八萬元,顯然不足以應對這般規模災情,而且也不能都花在大明內陸,瀛州也要預留一些。

於是乎朱老七就想到了儲備行,轉手就可變現,然後提著銀元去農戶手裡收購餘糧。

這個餘糧自然指的是糙糧,能填飽肚子就行的那種,比如麥麩、高粱米、玉米、土豆、紅薯之類的。

幾年了,這個儲備行用來十分順手。

瀛州官府也有儲備糧,而且數量不少,單單瀛州本島就有存糧95萬石。

但這個是瀛州收稅的一部分,要變現而後用於瀛州財政支出的,沒辦法動用。

為什麼,因為瀛州只不過算是大明的一個行省,不可能用自己的財政去支援其他省份,這是常理。

瀛州官府可用於內陸賑災的錢糧,只有一個部門有而且可以正當使用,那就是移民司。

,!

移民司可調動24萬元,以移民的方式救助一部分災民。

說起來有點繞,其實就是王府同瀛州行政部門分立,各有各的賬。行政支出由長史府負責操盤,對瀛洲負責,而非整個大明。而王府支出則完全由朱老七自己說的算。

儲備行現存9萬石南洋米,緩緩出貨大約可獲利3萬兩。

備荒銀預備劃撥4萬兩用來賑災。

7萬兩銀子,遠遠不夠。

“姝兒,寫請柬吧,既然來了澎湖,總要見一見老朋友。時間你定,活動你來安排。”

王妃嘴角微微翹起,“好的呢,有兩年沒有舉辦慈善晚宴了,正好同那些豪門貴婦們聚一聚。 ”

這是賢妻!

話說這麼多人在瀛州羽翼下發財,遇到難處,總要共同擔當,也做做好人。

但朱老七不學崇禎,哭窮要錢太丟人,也沒用。你得炫富,越富有越容易籌錢,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給個慈善的名頭,庫房裡搶來的寶貝拿出一部分來拍賣,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之中,這銀子就到手了。

那些拿上臺面拍賣的玩意,無不帶著鮮血,但那又怎樣,還是會有大把人去爭去搶。只因這東西從前的主人尊貴,現在的主人更加高不可攀,拿到手裡就會產出極大的心裡滿足感。

但這種活動只能偶爾舉辦,也不能沒理由的舉辦,理由很重要,否則就是訛錢。

澎湖商行商會,按地域劃分,粵商、閩商、浙商、徽商、魯商、豫商、晉商,瀛商。按行業劃分,絲商、棉商、茶商、瓷商、紙商、書商……

不客氣的說,半個大明的豪商在泉州或者澎湖置有產業,安插耳目。

有錢人,那是真的多。

這些人當中,不乏各個級別的議員,還有更多人擠破腦袋想做議員的。

議員的工資很低,貌似可以參與瀛州國政大計但落實到個體上卻又沒什麼實際權力,然而它卻代表著政治身份,有了這層身份,那些官員便會忌憚幾分。

朱老七就是利用這種手段來提高商人地位的,商人直接進入政治體系而非士大夫集團的附庸。

商心所向,也不需要多說了。

幾波拍賣,獲銀11萬兩。

一方得了寶貝又落個好名聲,一方收了銀子,終於可以做點實事,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