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攪屎中南半島(第1/4頁)
章節報錯
萬曆43年九月初。
下龍灣奏報。
七月尾,安南紅河氾濫,升龍城水可過膝,城外一片澤國。大水五日方退,村鎮殘破,人畜死亡不知凡幾。未幾,疫病爆發,四野浮屍,白骨盈野,恍如末世。
相對富足的紅河三角洲民心崩塌,暴動風起雲湧,鄭梉派兵四處鎮壓,戰事慘烈。
方其時,宣光武氏聯合高平莫氏,兩方出兵安南山西府。
鄭梉分兵拒敵,雙方對峙於北嶗山一線,造成事實上的一府三治。
不知為何,手握傀儡皇帝,割據興化府的鄭杜卻沒有趁機起兵。
割據廣南的阮氏也沒有趁機北上,而是一如既往的同瀛州比賽蠶食南蟠國。
鄭梉向駐升龍瀛州領事提出請求 ,要借糧借錢。
如今這份請求信連同一大堆情報就擺在朱老七面前。
糧,肯定沒有,大明今年還不夠吃呢。
此刻的鄭梉一定腸子都悔青了,後悔幾月前不該將大把大把糧食賣出。
不過他想攔也攔不住,五口通商,地方豪族可不會在意鄭氏死活,只要有利可圖,糧食照賣不誤。
想想軍閥混戰時,各路軍閥對列強什麼樣的嘴臉,當下的情況就極為相似。
錢,倒是可以考慮。
說來,紅河水災年年有,安南人早已習慣,水來就逃水退即回,本不至於造成大規模民亂。只是這幾年內戰不斷,大量壯丁從軍參戰,而鄭梉也不是個善主,為了籌集軍費,徵稅酷烈。這就導致民不聊生,民生事實上已經崩潰了。
一場大水,更加火上澆油!
大抵,沒有兩年時間鄭梉休想喘過氣來。
不過他也死不了,除了紅河平原,南部幾處小平原產糧區並未遭災,只要撐過今年,局勢大抵也就能平穩下來。
關於借款條件,駐安南領事給了幾條建議。如要求鄭氏拒絕承認黎氏帝號,或者以土地作為抵押物云云。
去大越國帝號這個事,一定要做卻急不得,眼下逼迫鄭梉也沒用,因為誰不承認帝號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鄭梉他扛不住。
至於土地,暫時也沒有必要而且時機不對。
當下的紅河三角洲已然對大明商人門戶洞開,經濟上予取予求,極盡搜刮。那麼要他的土地幹嘛?拿到自己手裡反而不能為所欲為了。
這裡的癥結在於鄭氏控制的地盤都是人口稠密區,已經沒有可有可無的土地可以出賣了。
這種土地,即便勉強拿過來也無法移民,而且要面對大量好鬥難治的安南人,極難構建統治。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安南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同文化傳承,直接治理這樣的族群所需投入難以估量
此地同南洋其他地方不同,畢竟要裝仁義,不能大開殺戒。
十幾年的殖民經驗告訴朱老七,漢民不能佔據主體的地方,任何懷有善意的歸化措施都是無用功,非但無用反而會招來輕視。
就比如語言,學堂教的那點東西有沒有作用要看外部條件。
如果土著必須融入漢民社會才能生存,那麼學習就快,年就能見到成果。反之,如果下了學堂便迴歸土著社會,那麼就是白白投資,學習幾年也未必能聽懂幾句官話。
簡而言之,歸化必須是碾壓式的摧毀式的,甚至滅絕式的,一個族群除非迫不得已否則沒幾個人會主動迎合外來文化。
所以與其自陷麻煩,不如暫時學習法蘭西人做太上皇。
好吧,實在也是有心無力,靖安州已經迴歸大明幾年了,然而除了下龍灣市舶司所在,其他地域漢民數量寥寥,因為靖安州絕大部分地域特別不安定。
山中勢力多如牛毛,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