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瀛州馬政(第2/4頁)
章節報錯
份的象徵意義,具備儀式性,自然玩的就花些。
該說不說,埃裡克牧場馴養出來的馬匹,步伐優美、馴服度高,無論騎乘還是駕車,十分的舒適拉風,很對朱老七的胃口。
歐羅巴這種融合於農業社會的畜養方式也許更容易為大明人所學習接受?
脫歡牧場也不能說差,事實上他這裡馴養出來的合格戰馬數量更多。
看著成群的小馬駒在草原上肆意奔跑撒歡,朱老七便忍不住心中歡喜。
兩座馬場,有一至兩歲小馬駒四百餘匹,其血脈來自五匹波斯種馬、四匹天竺種馬、八匹阿拉伯種馬。
事實上這十七匹種馬的後代遠遠不止四百,而是驚人的2300匹,整個大靜有三分之一的二代馬是它們的後代。
平均下來,一匹種馬每年要在繁殖季節服侍將近百匹母馬
怎麼說呢,就很讓男人羨慕。
埃裡克馬場的工作細分十分到位,以種馬為血脈源頭記錄詳盡,馬場內的母馬同小馬駒各有編號。也就是說,埃裡克為馬匹編撰了一份家譜,正在有系統的培育改良戰馬。
而脫歡馬場管理則相當混亂,文字記錄基本沒有,什麼都特釀的用腦子去記。與之交談,脫歡確實也能娓娓道來,能分辨出哪頭小馬駒的爹是誰,他對養馬馴馬確有經驗與天賦。
,!
但朱老七討厭這種經驗主義,他的這種經營方式早晚必然會使馬群繁衍陷於混亂,而且也不利於後來人學習。
“埃裡克,你的意思,今後八年內,每年還需至少進口種馬十二匹,大靜馬場方才能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種群?”
“是的,高貴的瀛王殿下。”埃裡克匍匐在朱常瀛腳下,恭敬回道,“出於同一血脈的馬匹,最好四代以內嚴禁配種,否則將會導致種群退化,淪為劣等馬。”
聞言,朱老七不禁牙疼,種馬不好弄啊,一匹上好的種馬有錢也未必能夠買到。但養馬這個行業是必須要搞的,不僅僅為了軍事,民生更加需要。
至於大明馬政,或者說華夏馬政為何失敗,朱老七以為,主要原因就是蒙古馬不能用於農業,次要原因就是養馬沒有市場化。
馬政機構看似健全,但實則百姓誰養馬誰賠,沒人敢養,而官家馬場則幾近荒廢,大半轉為農田。勉強維持的馬場,也淪為官員貪腐斂財的工具。
現實的情況就是,大明朝廷已經不指望太僕寺為國提供戰馬了,而是直接從太僕寺提銀子去買。
戰馬,一國的戰略力量,卻掌握在敵人手中,也真是可笑至極了。
前世,東北老家農村就有大量挽馬,幹農活搞運輸可比老黃牛強多了。朱老七家的屯子就曾有挽馬30幾匹,兩匹馬一掛車幾千斤玉米,一天幾十裡沙土路完全沒有問題。
那種馬,朱老七估摸著體重超過蒙古馬一倍還要多,當在800至1200斤之間,肩高至少有15米,力氣大耐力好又溫順,不僅僅可用作挽馬,也可用來騎乘。
據說,東北挽馬是從蘇聯引進的馬匹改良而來。
如果能培養出這種馬而且用於東北農耕,那麼華夏還會缺馬麼?
只是可惜,天竺、薩法維也沒有像樣的重型馬,奧斯曼或許有,但距離太過感人。
雖然如此,大靜馬場能有當下這般規模,朱老七已經很滿意了。
再有十年,瀛州軍馬便可以躍升一個檔次,更可以有大量普通馬匹流入市場,不敢說供應整個大明,但滿足瀛州是足夠了的。
“埃裡克,孤需要你做一件事。”
“殿下,您忠實的僕人願意為您效勞。”
“好,做好了這件事,孤有重賞。”
“將你養馬馴馬醫馬的經驗寫下來,編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