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人是什麼人?

安南人自己的回答:老子是漢人!

沒有錯,按著安南人自己的說法,先祖源自炎帝神農氏。

真相無所謂,總之安南舉國上下一直在普及這種認知,而且已經持續幾百年了。

而這種認知不僅僅是意識上的,行動上更加堅決。

服飾、文字、曆法、風俗、制度無不向大明看齊,而唯一欠缺的就是語言了,其實語言裡七八成的詞彙也源自華夏,只是語氣語調變化太大,難以辨別罷了。

大明雖然僅僅統治安南20年,但卻給安南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在安南中上層,尤其是讀書人中,大明從不缺乏擁躉,因為科舉是真的可以令鹹魚翻身的,哪怕機會微乎其微,但也總比一潭死水要強。

而該死的鄭松卻將科舉給停了,把鹹魚的最後一點希望也掐滅,朝裡朝外遍佈鄭姓,這就讓部分人恨上了他。

會議室裡,朱老七就接見了一批前來投奔的大越恨國黨。

好吧,也不能這麼說人家,畢竟他們的精神母國在大明。

對這一批人,二虎還是蠻重視的,把他們塞進文官隊伍,擔任佐官,充當大明人同安南人之間的橋樑。

對的,下龍灣控制區也有安南人,而且數量不少,足有上千人。

因為要挖礦要冶鐵要伐木要建城,漢人不夠用,就只能就近在靖安縣招募。

只要給錢,其實給誰幹活也是無所謂的。

而且實話說,安南戰亂未熄,鄭氏不停暴兵,稅賦勞役比之大明還要過分,普通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流民同樣大把。此類人不要說報效什麼朝廷了,巴不得狗朝廷早點倒臺。

面對這些棄暗投明的精英分子,自然要善待。

嘉獎了幾個業績突出的,草包也沒有懲罰,最後篩選了八人前往瀛州進修。

土官也是官,瀛州設有專門培訓土官的進修學堂,學制長短不一,主修語言文字,四書五經節選,法度規矩。

這項制度已經執行幾年了,瀛州本島的效果還不錯,琉球進展更加順利,再配合大量漢人遷入,普及改造下一代的社學,只要一以貫之的堅持下去,幾十年後遍地也都是大明人了。

該說不說,若論包容性,我大明捨我其誰!

目前,這項制度正在北呂宋、婆羅洲推行。

而所謂社學,是同知行學堂並行的另一套系統,只教授語言文字,傳播大明風俗文化,也就是說社學只針對土著而非大明移民。

但社學的推行是否順暢取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土著群體普遍落後,族群被分割,生存在以漢語言為主的社會環境下。

如爪哇、馬來半島、中南半島這樣的人口稠密區就難了,環境不允許,興辦社學也無法改變當地的語言體系。

這就不能一把抓了,需要慢慢摸索。

朱老七樂觀估計,有生之年能令大明官話成為南洋通行語言,各國人士來主動求學,也就極為了不起了。

沒有機會求學的恨國黨也不能閒著,朱老七命陶春帶幾個安南老秀才去靖安縣招安。

他鄭氏不是胡亂封官,企圖阻止地盤被大明佔下麼,那朱常瀛就更進一步,不但封官還要給封賞,米麵油鹽鍋碗瓢盆,如果率軍從徵則另有封賞。

話說在中越交界的這片大山中,佔據主體的不是北方的漢人也不是南方的越人,而是僮苗瑤侗。

也不是他們天生喜歡鑽山溝,都是被擠壓的啊。

自秦以來,中原王朝就不斷南遷搞圈地運動,自然佔據的都是好地界,不說旁人,便太祖爺廣設衛所軍屯,這個過程怎麼可能是一片祥和呢。

大明開國至今,雲貴兩廣大小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