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萬丹的劫難(第1/4頁)
章節報錯
萬丹港,因香料而繁榮起來的爪哇第一城。
宏偉的禮拜寺同骯髒的草棚屋錯落交織,襠部裹著破布條的奴隸赤著腳踩在散發惡臭的爛泥路上,16名奴隸肩扛一頂奢華軟轎,軟轎的立柱雕花包銅,帷幔是來自遙遠大明的淺紫色華貴絲綢。
貴族是高貴的,奴隸是低賤的,貴族的腳不願沾染滿是糞便的泥土,而奴隸則被汙糟的氣息泡爛,指甲蓋大的綠頭蒼蠅落在身上也懶得去打,因為太多了。
路旁,一具屍體面朝大地趴伏著,泛白的血肉破裂外翻,肚皮已經爆掉,五臟橫流,各種不知名蟲類在同老鼠爭奪著食物。
行人走過路過,恍若未見。
屍體是有人管的,治安官應該正在尋找拖屍人,給死鬼最後一分體面。只是拖屍人最近業務繁忙,這具屍體還需要耐心等待。
祈禱的時辰馬上就到了,軟轎在禮拜寺臺階前落下,一個強壯的奴隸跪趴在門簾前,他的主人踩著他的背後邁上臺階,準備主持這場祈禱儀式。
隨著吟唱開始,跪在爛泥地裡的信徒熱淚盈眶。
這樣的祈禱,一日五次,飯可以不吃,命可以不要,但對造物主的虔誠必須堅挺。
萬丹,這座南洋商業重鎮於半月前突然爆發不知名瘟疫,不足一月便帶走了3千多條性命。
王宮的大門緊閉著,據說國王已經跑了,帶著他的大臣妃嬪躲去了郊外。
沒有強權,原本骯髒繁華的城鎮變得無序而動盪,偷盜、搶劫、殺戮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這對一個商業性城鎮來說簡直是一個毀滅性打擊。
有些人選擇離開,去尋找更合適的棲息地,但有這樣選擇權的人很少,絕大多數人只能同死亡共舞。
有些人來了,面對瘟疫,他們視若無睹,談笑視之,幾名牧師手持銀瓶走街串巷,聲稱喝下銀瓶中的聖水便可以得到上帝的指引,遠離瘟疫。他們就是尼德蘭人,一群從遙遠歐羅巴前來,為了追尋財富而甘願在刀尖上跳舞的冒險者、神棍、強盜,野心家。
萬丹海灣外一離島,同主大陸相距不過六百米,這裡屬於另外一股勢力,瀛州南洋商行。
此島不是租借地,而是正經的瀛州領地,真金白銀買下來的,島中有山稱雲山,山中清泉汩汩,積水成潭,故此島名碧潭。
最初,碧潭島僅僅做為南洋商行船隻停泊所在,南洋商行的船隻太大太多,又配備多型火炮,停泊在萬丹內港就搞的萬丹國王貴族夜不能寐。雙方談判,一拍即合,這座島嶼的所有權從此易主。
三年時間,這座島嶼早已是另外一番模樣,房屋鱗次櫛比,泊船錯落有致,成為在萬丹國經商謀生大明人的聚集地,萬丹土著稱其為唐城。
島嶼封關,尋常土著不得進入,不然萬丹的商業就毀了,其國王就是再怎麼畏懼大明,也要跳出來拼命不可。
根據雙方協議,大明商人在碧潭島對萬丹國只能搞批發不能搞零售,而且只能同王室指定的商人做交易。當然,大明人也可以選擇在萬丹營商,不過就要自己想辦法去應付國王的稅吏了。
這些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同碧潭類似的據點,瀛州在南洋有幾十處,單單爪哇島,就有7個。
這是一個在海岸線架幾門大炮就可以耀武揚威的年代,瀛州的佈局只是早了一點點而已。
然而有利益就有風險,萬丹的瘟疫也無可避免的波及至碧潭島,有人死了,大夫束手無策,恐慌在蔓延,許多人都在想辦法逃離這個鬼地方。
駐碧潭主事林子文異常頭疼,在組織大規模撤離與堅守之間猶豫不決。
選擇撤離就很簡單,北部婆羅洲就是瀛州領地,但之後呢?若導致瘟疫蔓延至婆羅洲,這樣的罪過是他無法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