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繁榮的背後(第1/3頁)
章節報錯
聽過商行主事陳述之後,沈興又請來各行各業數名代表瞭解,情況屬實。
將代表請出去,沈興又接見了四起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一家雜貨鋪被搶,兩家布料商被砸,暴民在實施搶劫過程中,被趕來的商行護衛衝散,擊斃兩人,餘者四散。
一位在鄉間收購土產的行腳商人在小鎮外遭遇劫殺,衣服被扒光,屍體被吊在樹上羞辱,死者同鄉前來商館報信,護衛隊出動,方才將屍體領回來。
溫言撫慰幾家受害者之後,沈興關起門來召開會議。
“大泥國為何沒有動靜?此次事件將對大泥商業信譽造成極大打擊,受損最大的是他們。”
商館主事謝以光無奈苦笑。
“兩方把戰艦都擺開了,正是因為大泥水師橫在當中,才避免了進一步衝突。現在雙方代表都被請入王宮,由綠女王做進一步調解。”
沈興不解,“那我大明人慌什麼,為何這麼多人要走?”
“因為仇殺仍在繼續啊,一部分大泥貴族同教士也參與進來,揚言要武力驅逐葡萄利亞人,禁止西方教傳播信仰,這就導致荷蘭同英格蘭人也陷入焦慮,同葡人站在一起,擺開架勢。
大掌櫃,整個大泥都亂了啊。這些人也不是要走,而是要先去別處避難,待時局穩定之後再回來。”
沈興一陣憤懣,斜睨謝以光。
“別人都去王宮,你身為南洋商行主事,代表的是我大明,為何不去?”
謝以光爭辯道,“大掌櫃,您也看到了,這麼多人投奔過來,卑職要安撫他們已經是分身乏術了,早前也不見有這麼多大明人在大泥”
謝以光說的是事實,綜合各方面情報來看,定居南洋之華人,最早有能追溯至南宋的,大宋沒有海禁,便有部分華人在南洋定居,元朝亦有,不過大多同土著融合,看不到漢人的痕跡了。
而自明初以來,前來南洋謀生的華人從沒有斷絕過,就比如嘉靖年間大海道林道乾,最後就在大泥國定居,而且還在大泥國設立鑄炮廠,成為管理對華貿易的高官,稱‘拿督’。
有傳聞這位大海盜還同當今這位女王曾經有一腿,一直為大泥華人津津樂道。
林氏及其下屬後裔至今還有一部分在大泥國生活,僅僅沈興知道的,就有三位華裔獲得‘拿督’封號,擁有大片土地。
這部分人一直對南洋商行抱有警惕,因為他們是被大明官軍打出國外的,於南洋商行設立商館並無助力,甚至最開始時還極力阻撓。
其實他們多心了,南洋商行根本就沒工夫搭理他們,願意來就一起發財,不願來就做你的土皇帝去。
所謂世事無絕對,那些生活歸於尋常的,太平無事就想不起商館來,但這有了動亂,便想起我又是大明裔了,跑來避難。
而整合南洋華裔又是瀛州的重中之重,自然沒有拒之門外的道理。
但沈興還是給這位謝以光暗暗記了一筆,不堪大用!
分明沒有大明人什麼事,卻亂成了一鍋粥,完全是庸人自擾。而且方此亂時,正是彰顯南洋商行存在感的好時機,卻險些被他錯過!
思索片刻,沈興便拿定主意。
第一件事,在商館釋出告示,頒佈勇威島招募移民之細則。
對於有多少人報名,沈興表示悲觀,大泥繁華而勇威島就是荒土。但萬一就有傻子呢,哪裡都有對社會不滿之人。
第二件事,去拜見大泥國當今女王圖拉·希勞。
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女人,因喜孔雀羽毛編織的華麗服飾,人稱綠女王。
南洋商行同大泥王室的私交還是不錯的,藉由經營明貨,老女人可是積累了不少財富。
簡單交代幾句,沈興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