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瀛王的家底(第1/3頁)
章節報錯
馬公堡城內佈局很京師,自鎮海門始,一條南北走向御道貫通全城,走到盡頭,就是瀛王府邸,建築格局卻同京師王府完全不同。
這城池本就不是很大,當初設計時就只把我的住處當作一處別院來建的。
三層的石樓一座,有房二十二間,沒有院牆,周邊建有環形花壇,種植一些花草綠植,就這麼簡單。
別院左手邊也是一座三層石樓,只是稍稍矮過王府別院半頭,這是澎湖官衙所在。
右手邊一座獨立建築群面積大過王府別院許多,這裡是知行學堂,我名下的第二家學堂。只是還沒有學生,從北塘帶來的人,絕大部分暫時安頓在這裡。
嚴格來說,這處城堡只建設了一小半,城內還有很多建築正在施工。
未來,還要在其他兩座主島,白沙同西嶼各建一座燈塔,設立據點同碼頭。如此下來,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圈,真正控制這條海峽通道。
拎包入住不幾日,已近年關,這一年的正旦節也是在忙碌中度過的。
正月初十,走內陸的老頭子們終於從泉州跨海趕到澎湖。
上元節之後的第三日,瀛王府大會。
會議的議題兩件事,一則招攬大明百姓。二則研究東渡瀛州。
現而今的瀛王府空有其名無有其實,澎湖碗裡的米還要去海峽對面的福建來採買,這怎麼能行呢?
而澎湖雖說地盤不小,也有半縣面積,但這地方是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像土豆這種藤蔓植物可是試種,短季的蔬菜也可以,水果勉強,但水稻同小麥就算了,地勢平坦,一陣海風就全倒了。
議來議去,澎湖只能靠海吃海,招攬漁民才是正經,其他人招來也是累贅。
我把這個差事交給了沈興,這人本就是福建海商,哪裡有漁民,他最是清楚不過。
政策也很簡單,只要肯來,一戶補貼五兩銀子用於建房,這當然是不足夠的,但不要緊,不足的可以向王府借錢,無息貸款,五年還本。至於稅收,還是老規矩,三年不徵,第四年起徵,以船隻大小來計算稅額,算起來大概佔據一戶漁民年收入的15。
這個數字怎麼來的?澎湖本就有漁民,只不過因為海盜倭寇鬧的厲害,都跑回內陸去了。王府籌建以來,得知訊息陸續回來的漁民有四十幾戶,走訪他們,自然就能瞭解大概。
這四十幾戶也算走了狗屎運。
打上來的水產瀛王府這邊就能消化乾淨,曬乾拉回內陸去賣都免了,賺錢不要太方便。
陸陸續續的,四十幾戶都是因為有瀛王府在才定居下來的,但這種自發的移民太過緩慢,訊息面也太過狹窄。
真若算起來,澎湖三個主島,馬公,白沙,西嶼養幾千戶漁民輕輕鬆鬆,而曬乾或者醃製的海產拉回大明發賣,只這條產業鏈能養活的人口同收益就十分可觀了。
澎湖,本身就是一座漁場!
可惜也可恨,近海漁民在大明屬於黑戶,不存於冊籍,明明有國,但國卻不要他。
大體確定下來後,我問沈興。
“你覺著招攬漁民,是否還有其他難處?有,現在就說!”
沈興說道,“殿下這般寬仁恤民,卑職本應無話可說,但有個事殿下可能還不甚瞭解。漁民在內陸屬於化外之民,但各種雜稅他們卻躲不過,飽受欺壓,這個這個大多對朝廷”
“心懷怨恨?”
“大抵如是。”沈興長吁一口氣,“所以如何令漁民信服,卑職還需要仔細去思量一下。”
我沉思片刻,說道。
“樹立威信,這不僅僅是招攬漁民要面對的問題,農戶,匠戶等等都一樣,吃不飽飯罵朝廷再正常不過,這也沒必要遮遮掩掩的,我家無餘糧還要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