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一方面向朝廷內外宣告,要洗刷國恥,竭盡全力剿滅叛賊;

另一方面,急切地傳下詔書,將洪承疇統領的陝西軍隊調出潼關,計劃讓這支勁旅和中原各省的官軍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一舉消滅起義軍。

洪承疇在陝西與起義軍多次交鋒,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出色的軍事才能,在崇禎皇帝心中佔據重要位置,是此次圍剿行動的關鍵人物。

在皇帝那一道道措辭嚴厲且不容置疑的詔令催逼之下,整個明王朝猶如一臺巨大而精密的機器一般,其軍事系統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效運轉了起來。

兵部的各級官員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晝夜不分地投入到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中。

那些昏暗搖曳的燭火,照亮著他們案頭堆積如山的公文和地圖。

他們瞪大雙眼,逐字逐句地仔細查閱著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傳來的軍事情報,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戰局的細節。

與此同時,這些官員們還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做出決策,緊張地調配著兵力資源。

他們深知責任重大,每一項部署都關乎著國家的安危存亡,因此必須慎之又慎,力求做到萬無一失。

經過無數次激烈的討論和反覆權衡之後,最終確定下來的方案才會被小心翼翼地傳達下去執行。

就這樣,在一番緊鑼密鼓的調兵遣將之後,明政府總算是勉強拼湊出了一支看起來頗具規模的軍隊。

這支軍隊成分複雜多樣,既有長期駐守邊疆、久經沙場並與外敵頻繁交鋒的邊軍將士,他們個個都是身經百戰之輩,不僅擁有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其戰鬥意志異常堅定頑強;

同時也包含了一些來自中原腹地的兵馬,儘管這些士兵相對來說作戰經驗略顯欠缺,但朝廷依然對他們寄予了厚望。

如此一來,邊軍和腹地官兵相互補充協同作戰,總人數加起來足足超過了七萬人。

為了支撐這場大規模的圍剿行動,朝廷從京城和各省的府庫緊急調撥出一百多萬兩銀子作為軍餉。

每一兩銀子都承載著朝廷對這場戰爭的期望,希望能借此激勵士兵們的鬥志,為王朝的延續增添希望。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下達命令時,語氣斬釘截鐵、不容置喙。

他親自定下了一個極為嚴苛的期限——必須要在短短六個月之內將那風起雲湧、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徹底平定!

此刻,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正端坐在那張象徵著無上權力與威嚴的龍椅之上,他那凌厲的目光猶如兩道閃電劃過朝堂,其中所蘊含的不容置疑的威嚴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禁為之膽寒。

似乎只需他輕輕一聲令下,那場已經困擾大明王朝多年的農民起義便會如同狂風中的燭火一般,瞬間熄滅。

在崇禎皇帝的心中,自己坐擁著如此規模龐大且裝備精良的軍隊,再加上源源不斷的充裕軍餉作為後盾,剿滅那些烏合之眾般的起義軍理應如探囊取物般輕鬆容易。

然而,他卻嚴重地低估了這些被逼無奈走上反抗之路的農民們的真正實力以及他們誓要改天換地的堅定決心。

同時,他也選擇性地忽略了大明朝內部如今已然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殘酷現實。

看似堅不可摧的帝國大廈實則已被腐敗、苛政等諸多問題侵蝕得根基不穩,只需要一陣稍強些的風雨,或許就會轟然崩塌。

隨著陝西官軍出潼關進入中原,局勢發生了變化。

起義軍面對明軍的夾擊,展現出靈活的戰術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們果斷從潼關、內鄉、淅川等路線撤回陝西。

起義軍將領明白,在中原與明軍正面交鋒,雖能憑藉勇氣和鬥志拼殺,但面對重兵圍剿,勝算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