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國恥(第2/3頁)
章節報錯
撤回陝西,既能依靠對家鄉地形的熟悉,又能獲得民眾支援,更有利於發展。
此時的陝西,已被多年戰亂和頻繁天災折磨得滿目瘡痍。
田野裡莊稼顆粒無收,土地乾裂,一道道裂痕彷彿是大地痛苦的呻吟。
農民們望著荒蕪的田野,眼神中滿是絕望與無助。他們辛苦勞作一年,卻連基本溫飽都無法保證,家中存糧早已見底,飢餓如惡魔般緊緊糾纏著他們。
起義軍大隊撤回陝西后,猶如在平靜湖面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千層浪。饑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紛紛加入起義軍。
在他們眼中,起義軍或許是擺脫困境、求得生存的唯一希望。
這些饑民,有的是樸實憨厚的農民,原本只想安穩度日,卻被殘酷現實逼得走投無路;
有的是失去家園的流民,在戰火中四處漂泊、無依無靠。如今,他們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義無反顧地投身起義軍。
起義軍的隊伍迅速壯大,很快超過二百萬人。
如此龐大的隊伍,讓明朝統治者驚恐萬分。
這些起義軍不再是當初零散、各自為戰的小股力量,而是一支有著共同目標和堅定信念的強大軍隊。
在李自成、張獻忠等將領的帶領下,起義軍士氣高昂、鬥志旺盛。
李自成是從陝西米脂走出的起義軍領袖,他深知百姓疾苦,也有遠大抱負。他身材魁梧,眼神堅毅果敢,在起義軍中以勇猛善戰和足智多謀著稱,深受士兵愛戴與擁護。
他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在土地被地主豪強大量兼併、百姓生活困苦的年代,這一口號極具吸引力,點燃了廣大農民心中的希望之火。
農民渴望擁有自己的土地,不再被沉重賦稅壓得喘不過氣,李自成的口號讓他們看到實現夢想的可能。
張獻忠同樣是極具傳奇色彩的起義軍將領。他性格豪爽,作戰勇猛,率領部隊在戰場上縱橫馳騁。
他的部隊機動性強、戰術靈活,常常出其不意地給明軍沉重打擊。
在與明軍多次交鋒中,張獻忠積累了豐富戰鬥經驗,形成獨特作戰風格。他熟知明軍弱點,善於利用地形和時機伏擊、突襲明軍。
面對日益壯大的起義軍,明朝官軍卻困境重重。
儘管官軍在人數上佔優,武器裝備也更精良,但在與起義軍的戰鬥中卻屢屢受挫。
首先,官軍內部腐敗嚴重,將領為謀取私利,常剋扣士兵軍餉,導致士兵生活困苦、士氣低落。
許多士兵在戰場上缺乏鬥志,甚至牴觸作戰,他們覺得拼死作戰卻只換來微薄軍餉和將領的剝削,對戰爭感到迷茫無奈。
其次,官軍指揮系統混亂不堪。將領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協作,各自為戰。
戰場上,各部隊配合不默契、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時有發生。
起義軍發動進攻時,有的部隊為儲存實力不願主動出擊;
有的部隊因情報不準,盲目陷入起義軍包圍圈。這種混亂的指揮系統,極大削弱了官軍在戰場上的戰鬥力。
再者,官軍對起義軍的作戰特點和戰術瞭解不足。
起義軍長期在民間活動,熟悉當地地形和民情,善於利用這些優勢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
而官軍習慣按傳統軍事戰術作戰,面對起義軍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往往束手無策,不熟悉起義軍作戰方式,常被牽著鼻子走,陷入被動挨打局面。
在這場激烈戰爭中,無數生命消逝在戰火中。
無論是起義軍還是官軍,都付出慘重代價。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天,士兵們揮舞武器奮勇廝殺,鮮血染紅大地。
每一場戰鬥都意味著無數家庭破碎、親人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