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暮春的河南汝州,本該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田野裡麥苗青青,街頭巷尾瀰漫著生活的煙火氣。

然而,洪承疇所率領的官軍抵達這裡後,緊張壓抑的氛圍便如烏雲般籠罩開來。

軍中計程車兵們,身上的甲冑沾染著一路奔波的塵土,疲憊的面容下是難掩的警惕。

營帳內,燭火搖曳,洪承疇眉頭緊鎖,正與部將們商討著行軍部署。

就在這時,一名傳令兵慌慌張張地衝進營帳,單膝跪地,聲音急促而顫抖:“報!大人,起義軍大舉入秦!”

洪承疇聽聞此訊,手中的茶盞猛地一顫,滾燙的茶水濺出,灑在他的手背上,他卻渾然不覺。

他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眼神中滿是震驚與憂慮。

在他心中,起義軍入秦絕非小事,陝西本就局勢不穩,如今起義軍主力匯聚,無疑是給本就棘手的局面火上澆油。

一旦讓起義軍在陝西紮根發展,朝廷所面臨的威脅將呈幾何倍數增長。

他深知此時已刻不容緩,當機立斷,轉身面向部將賀人龍、劉成功,聲音低沉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立刻傳令,全軍回師陝西!動作要快,不得有誤!”

軍令如山,整個軍營瞬間沸騰起來。士兵們匆忙收拾行裝,將營帳快速拆卸,兵器碰撞聲、戰馬嘶鳴聲交織在一起。

不一會兒,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便在塵土飛揚中向著陝西疾馳而去。

與此同時,洪承疇在馬背上苦思破敵之策。

他明白,僅憑自己現有的兵力,想要圍剿在陝西如魚得水的起義軍,簡直是杯水車薪。

他心急如焚,腦海中快速梳理著周邊的軍事力量分佈。突然,他眼前一亮,想到了總兵曹文詔。

曹文詔所部駐紮在湖廣,戰鬥力頗為可觀,且商洛、興安地區是起義軍出入河南、湖廣的咽喉要道。

若是能將曹文詔調至此處扼守,便能切斷起義軍的退路,為圍剿創造有利條件。

於是,洪承疇趕忙在臨時休息的驛站中,鋪開紙張,蘸飽墨汁,奮筆疾書。

他的筆下,一道道軍令清晰而急切,詳細說明了調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書信寫好後,他選派了最為得力的信使,快馬加鞭送往湖廣。

信使接過信件,飛身上馬,馬蹄聲如雷,瞬間消失在遠方的道路上。

彼時的局勢,對洪承疇而言,無疑是荊棘滿途。

起義軍在陝西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他們長期在這片土地上活動,對地形瞭如指掌,又深受當地百姓的支援與擁護。

反觀洪承疇所部官軍,一路奔波勞頓,士兵們疲憊不堪,士氣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更要命的是,兵力上的差距讓他們在面對起義軍時顯得捉襟見肘。

然而,洪承疇頭頂高懸著“六月滅賊”的嚴旨,這道旨意就像一道催命符,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卻也激發了他背水一戰的決心。

洪承疇站在一處高坡上,望著麾下整隊待發計程車兵,深吸一口氣,大聲訓話:“諸位將士,朝廷重託在身,雖前路艱難,但我們絕不能退縮!此次追剿逆賊,只許勝,不許敗!”

士兵們齊聲高呼,聲音響徹雲霄,雖帶著幾分疲憊,卻也有著視死如歸的氣勢。訓話完畢,洪承疇大手一揮,官軍繼續向著陝西進發。

六月,甘肅寧州(今寧縣)城被酷熱籠罩,城中百姓人心惶惶。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如洶湧潮水般,將這座城池圍得水洩不通。

起義軍的營帳密密麻麻地分佈在城外,營帳間旗幟獵獵作響,上書“李”字的大旗在風中肆意飄揚,彰顯著他們的強大氣勢。

李自成站在營帳前,身材魁梧,目光如炬,他緊盯著寧州城,心中滿是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