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最後一課(第2/3頁)
章節報錯
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於法之中,為滿足一家之慾而制定的嚴密複雜的法律,容易滋生腐敗和不公平,動亂時常發生。
而政務應當交由丞相為首的內閣官員決策、執行,認為明無善治,自高皇帝罷黜丞相開始。
但是師祖也知道官僚的自利,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自朝廷。提出學校不僅是養士教育之所,也應當是透過政治輿論監督朝堂官員的場所,與朝廷相背。三代以下學校降格為書院,因為朝廷不願有異,使學校與朝廷相反,所以毀之、蔑之,斥為偽學。
這些都講複雜了,也枯燥的很,醉心仕途的人不願意深思。
但也有有趣的講法,師祖講詩從性情出,詩歌也應當有個人的情感、社會的治亂現實。
聖人講,“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玉兒,你知道唐人張籍的節婦吟嗎,背來聽聽。”
黛玉快速收斂神思,略一回想,慢慢唱到,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衛恙沒有讓黛玉解釋此詩的意思,女兒家不講的好,要不然寄居屋簷下,是非多已擾。
“這首詩的意思是一個男子在明知女子有丈夫的情況下,還贈送了她明珠表明心意,女子明白他的感情並很感激,但告訴他你雖然很好,我也很感謝,可是我的丈夫也很好,我不能背棄他,我發誓與丈夫同生死。
這首詩的解釋有兩面,一是從實情上講,這首詩的全題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張籍當時已經接受了別處節鎮的聘任,但李師道遣人送厚禮來聘請他,他不好拒絕,只得以此詩賜謝李師道,詩中的妾就是他的自喻。
但現實遠沒有這麼簡單,當時李師道是鄆州大都督府長史,平盧軍及淄青節度副使,正使是棣王李審,正使是遙領,實際上控制淄青的其實就是李師道。
李師道一家都不平凡,其父其兄都曾是淄青節度使,一家都是雄踞地方的軍閥,他最終造反,被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所殺。
張籍寫此詩怕是不願為李家所用,但又畏懼李師道的權勢,以此避之。
若是從此講,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歷代戰亂之時都有此作。
可壞就壞在這詩的題目上——節婦二字。
第二個解釋就是從詩的內容上論的,張籍寫的是節婦,北宋初年文人姚鉉編的《唐文粹》也把這首詩編在“貞節”類目下,這說明唐宋人都認同一個女子是可以接受另一個男子的感情的,只要她不逾越禮教、背棄丈夫,就還算是個“節婦”。
《毛詩·大序》解釋“變風”之詩時寫:“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張籍筆下的這個女子接受另一個男子的情感是發乎情,乃人之自然本性,但又沒有違反禮教,是止乎禮義。
從變風來講,這不算違背詩教。
當然我們得弄清楚什麼是詩教,聖人講,“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詩教是教導百姓的性格溫柔敦厚,怎麼教的呢?《國風》裡的詩都是“好色而不淫”,《小雅》裡的詩都是“怨悱而不亂”,不淫不亂,可以算的是溫柔敦厚了。
而國風的詩都是各地百姓的抒情詩,小雅是士大夫的諷喻詩,講詩都要講背後的意思。
溫柔敦厚好嗎?
當然好,可是這樣的人往往有個缺陷:愚,一味溫柔敦厚而不辨是非的老實人就是愚笨了,這是不符合聖人講的詩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