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在第二天的早朝上,朱元璋便提出了洪武四年繼續展開科舉考試的計劃。

科舉,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從唐朝開始就備受朝野上下重視,“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多少讀書人的夢想。

然而,科舉在經過唐宋的鼎盛之後,到了蒙元,科舉幾近荒廢,蒙元一朝共舉行十六屆科舉,其中共有十四屆進士名額多有空缺,並不是漢人中缺乏合格的人選,而是因為蒙古人、色目人考生中實在難以選滿一百五十個鄉試名額及五十個進士名額,那就只能讓漢人的鄉試、會試名額中空缺同樣的數量,以維持四等人入選數量的均衡,防止漢人佔有科舉優勢。

到了明朝建立,科舉這才算是正式恢復過來。

不過從去年選出的進士來說,就已經出現了南北差異,南方的還好,北方的似乎還沒有恢復過來。

而且從宋朝開始,科舉已經不再是一年一次,而一般是三年一次。

現在大明科舉剛剛恢復過來,就要連著兩年舉辦?

皇上這麼著急著選拔新人進入朝堂,難道是為了打壓他們這幫老臣?

一代新人勝舊人。

許多老臣心裡都在犯嘀咕。

在恢復科舉之前,進入朝堂大都是透過舉薦,這也是朝中不少大臣的護城河,他們的心裡其實不是那麼願意連年科舉的。

就像是已經上了車的人,要麼想拉自己人上車,要麼想把車門鎖死。

不過相對於連年科舉,更讓他們詫異的是,皇上提出的新的科考制度。

南北分榜去年已經提過了。

現在竟然還要分科?

而且分科還是以農耕,紡織,甚至泥瓦木工等農業手工業生產為主的知識。

這……

李善長都忍不住站了出來:

“皇上,恕臣直言,何謂學子?學子乃是讀聖賢書,學經義經典之人,學而優則仕,這是歷朝歷代傳下來的祖制,古法。”

“可是現在,皇上您要考核穀物豆麻的栽種,蠶絲棉苧的紡織,甚至……甚至是泥瓦木工,這是讀書人該去學習的東西嗎?說句不好聽的,您這是要選讀書人,還是要選桑農工匠啊?”

“拿這些來作為科舉的一大科目考核學子,恐怕……會被天下人笑話啊,甚至,會被史冊所載,遺……貽笑大方啊。”

“還請皇上三思!”

李善長言辭懇切,話音落下後,一眾大臣也是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臣,附議!”

“臣,附議!”

好些個大臣紛紛站出來,表達支援李善長的觀點,其中不乏一些剛正不阿的老臣。

在他們看來,皇上的想法實在是過於驚世駭俗了。

皇位上,朱元璋靜靜的聽他們說完,一雙虎目在掃視著一眼朝堂。

朱辰說得沒錯啊。

這些文官集團看似滿口仁義道德,禮法禮規,祖制古法,實則用這些當成了他們的護城河,甚至成為威脅皇權的手段。

想用這些來束縛他們的思想,又何嘗不是讓他們用這些來束縛自己?

想想他在位的時候都這樣,那些後面的皇帝壓制不住文官集團,甚至被文官集團架空,那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完了?好,那到咱說了。”

朱元璋沉聲開口:“既然要說古法祖制,那咱問你們,何謂國之根本,民之命脈?”

見朝堂上一時間無人站出來應答,一旁的朱標答道:“農桑者,國之根本,民之命脈,是以聖人治國,必先勸課農桑,使民勤于田畝,勤於桑園,以養家國,以裕民生。”

“很好。”

朱元璋給了朱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