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一言既出(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把還在辦公室加班的宋超,喊到修造廠門外的馬路邊。兩人沿著一百多米長的紅磚圍牆,走了一個來回,用時不到半小時,便敲定了把這道圍牆推倒,在修造廠土地上,沿街建設一排兩層高門面房的方案。
門面房建成後,給農機廠九十多名沒有受到安置的下崗職工,每人分配一間十五平方左右的商鋪,等於給他們安排了工作,至於將來是自己開店做生意,還是將其租出去吃租金,是他們自己的事。
商鋪的產權歸農機廠所有,免費提供給和廠裡簽定了長期用工合同的職工無償使用,年齡到站,辦理退休手續時,要無條件把使用權還回農機廠。
農機廠的改制方案已經進入評審階段,時間迫在眉睫。
第二天上午,宋超一方面安排人,向縣城建局報送建設專案申請,同時把廠裡全部管理人員都調動起來,通知二百多名按月領取生活費的下崗職工,回廠簽訂勞動用工合同。
農機廠給下崗職工們提供了三個選擇,一是即刻回農機廠上班,享受國家規定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二是簽訂勞動合同一個月後,分批進入新成立的礦用裝置製造公司工作,工資保證比在農機廠上班只高不低。三是選擇用廠裡提供的鋪面做生意,自願放棄單位支付工資、享受各項福利待遇的要求。
當然,宋超和下崗職工們簽訂的長期勞動用工合同,是有附加條件的。前提是古城縣政府選擇了農機廠現在的租賃人,也就是宋超和他的團隊,作為本次農機廠改制的唯一主體,否則,宋超和職工們所籤的勞動合同統統無效。
做生意的人,在中國人眼中的地位並不高,但所有人都聽說過“一鋪養三代”的古語,面向下崗職工推出的九十多間商鋪,方案一經公佈,便引起大家的瘋搶,場面一度異常混亂。
宋超當機立斷,現場宣佈把免費提供的商鋪面積,從十五平方降到十平方米,但依然未能攔住下崗職工的熱情,不得已的情況下,最後用抓閹解決了問題。
有幸獲得自己開店做生意機會的下崗職工喜笑顏開,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開始和同樣幸運的工友商量,大家做什麼生意好。
沒有抓到商鋪的人雖然怏怏失落,但還是愉快地和農機廠的人事專員,簽定了或馬上回廠上班,或一段時間後,向新成立的礦用裝置公司報到的用工合同。
農機廠改制方案的評審工作分為兩輪,第一輪是由企業改制領導小組成員,對方案本身進行評估。第二輪主要是對初審淘汰後剩下的方案進行現場質詢,由方案提出單位的負責人,現場回答評審組的質疑和提出的問題。
由於農機廠不但是縣屬企業改制的第一案,還曾經是全縣職工人數最多的企業,下崗職工數量高達五百多人,茲事體大,所以縣長非常重視,披掛上陣,親自操盤農機廠的改制工作,縣委書記也對這件事高度關注,率領全體縣委常委參加了第二輪評審。
進入第二輪評審的方案有五個,除了王俊臣提到兩個方案和宋超外,還有一個是溫州私營企業主提出的,把農機廠改造成手工藝品製造廠的方案,另一個是河西本地企業提出的,利用農機廠的土地,開發建設高檔住宅小區的計劃。
在王俊臣的運作下,懷抱一大摞勞動用工合同,最後一個出場的宋超,在簡要介紹了自己的改制方案後,未等主持評審工作的縣長大人提問,搶先把和修造廠五百多名下崗職工所籤的勞動合同,分發給評審小組每一位成員,和列席評審會的縣委常委們參閱。
宋超拿給領導看的勞動合同,是內容相當規範的制式合同,上面記載的資訊很詳細,不但有勞動者的姓名、年齡、參加工作時間、家庭地址等個人資料,還有工作崗位、工種、基本工資數額、勞動保護的標準範圍等內容,每份合同上都有勞動者本人的簽字指印